
小學低段識字教學的重要性被每個教育者所共知,它決定著孩子發(fā)展的諸多方面。提高識字能力是孩子盡早閱讀、積累知識、開發(fā)智力的重要途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小學階段的識字量應達到3500個左右,小學第一學段(一、二年級)的識字量應達到1600個左右。小學第一學段的識字量約占小學識字總量的50%,而這1600個字在閱讀材料中出現(xiàn)的頻率約占90%。從“50%、1600、90%”這些數(shù)據我們可以感受到小學低段這些六、七歲的孩子負擔太重了。經過筆者平時的教學實踐,利用導學卡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導學卡的利用分為三個步驟,即導學課前預習,導學課堂教學,導學識字空間。
一、導學課前預習,培養(yǎng)自主識字的意識
1.布置預習具體要求
低段語文的預習,識字是關鍵。導學卡注明了預習生字的幾個步驟:圈一圈,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即在學習每一篇新課文之前,讓學生在自由朗讀課文之后,把本課中的生字圈出來,讀一讀生字的“名字”(字音),看一看生字的“模樣”(字形),再想一想記住生字的好辦法。同時還要注意生字的“左鄰右舍”,它還能跟誰交上“好朋友”(字義)。天長日久,學生就能養(yǎng)成預習生字的好習慣,形成自主識字的意識。
2.指導預習生字方法
到了二年級,學生已經學會查字典。為了鞏固查字典的熟練程度,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我們在導學卡上設計了這樣的預習識字內容:
■
在導學卡中有一欄“識字方法”,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形式識記生字。如“航”一字,學生可在識字方法一欄填上“航—杭—吭—抗—亢……”學生在鞏固已學的生字同時也學習了更多新字。
3.檢查交流自學內容
學生的預習成果在課堂中應得到及時的反饋。課中教師可先讓學生在四人一小組內交流預習成果。在交流中學生互相糾正了預習中的不足,同時也增大了信息量。交流后組長根據組員完成情況打星。有了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鋪墊,課堂上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才會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學生對生字的理解也才會更加深入。
二、導學課堂教學,激發(fā)自主識字的興趣
課堂教學是激發(fā)學生自主識字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主陣地。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運用的導學卡也應是豐富多彩的,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會方法,形成能力。
1.借助導學卡,突破重點
新教材每一課的生字都有將近二十個,這么多生字要讓低段的學生在兩課時內全部學會,教學時教師絕對不能平均用力。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的能力,在一篇課文中有些生字學生在反復朗讀課文中已經記住了。而對于易錯的字、難記的字,老師要再重點給予指導,讓學生通過比較、對照、質疑、討論,從而掌握。
2.活用導學卡,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識字也是如此。在導學卡的設計和使用中,多變的方法、靈動的形式尤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漢字起源于圖畫,現(xiàn)在的象形字就是從圖畫演變而來的。教學時出示漢字緣起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或者連一連是哪個字,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可以利用趣味游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三、導學識字空間,發(fā)展自主識字的能力
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漢字天天見面。如果學生能將課堂上學到的識字本領運用到生活中,養(yǎng)成時刻關注漢字、學習漢字的習慣,那么,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就將大大提高。因此,我們通過導學卡將課內識字延伸到課外識字,開拓了學生的眼界,也促使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識字習慣。
1.剪剪貼貼導學卡
在一年級上學期,教師可以給每位學生準備一本“剪貼導學卡”。學生每天在家里讀書看報的時候,及時把自己學過的生字和新認識的生字剪下來,貼在導學卡上,還可以把電視電腦中看到的生字抄下來,在班里定時進行交流和評比。
2.讀讀寫寫導學卡
到了一年級下學期,學生的識字量有所增加。導學卡上通過“每日一句、每周一詩”的形式開展誦讀活動,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鞏固已學生字、認識新的漢字。到了二年級,導學卡還設計了每日一金句、每周一日記等形式,讓學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時記錄下來。
縱觀以上教學實踐,導學卡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精心設計和運用導學卡,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導學卡,培養(yǎng)學生使用導學卡的良好習慣,不斷地讓導學卡擴大充實,讓導學卡發(fā)揮其特有的重要作用,小學低段的識字教學將會因此而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郭太書.試論小學語文低段學生識字興趣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4.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