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的恰當與否,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語文成績,同時還會影響到他們的綜合能力以及整體素養的提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原則,強調并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改善并創新他們學習語文的學習方式,真正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及人文素養。
關鍵詞:“人本”意識;學習習慣;溝通能力;思維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同時對其要求也愈加嚴格,書本型人才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了,因此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的綜合型人才成為當前教育界的主要目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創新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他們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樣才能不斷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質。
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人本”意識,就是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時刻考慮到學生的感受,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主動地學習語文知識。學生只有對語文有了足夠的學習興趣,才會不斷增加他們的積極主動性,才能不斷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導入的方法,將現實生活中的場景融入教學課堂中,這樣學生就會更容易理解和記憶,也更容易調動起學習的興趣。其次課堂并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堂這個平臺,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例如舉辦一些朗誦比賽、角色扮演等,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改善并創新學生當前的學習方式,可以提升他們學習語文的效率,同時強化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但是不僅僅要提高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更應該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再加上創新的學習方式,他們的學習能力才會得到顯著提高。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從三個方面著手:(1)前預習,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形式,同時它還有利于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教師應該教會學生有效的課前預習的方法,培養他們課前預習的學習習慣;(2)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要求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培養他們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這樣他們在寫作的時候就不會缺乏素材了,同時素材的積累也有利于他們寫作能力的提高;(3)培養他們課外閱讀的習慣,課外閱讀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可以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以及見識。
三、重視學生主體作用,強化師生的溝通能力
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加強并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合理引導,并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認真討論教師課堂提出的問題,并將學習內容及時反饋給教師。這樣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
如《在南極的日子》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讀文章之前,用征求的目光巡視了一下全班同學,誠懇地說:“我要讀課文了,你們對老師有什么建議和要求嗎?”學生稍加思索,大膽地說道:“我希望老師的聲音要洪亮?!薄袄蠋熥x的時候要把作者和考察員之間的深厚情感表達出來。”教師讀完之后,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老師讀得很好,很有感情?!薄袄蠋煹穆曇舨粔蚝榱?。”我對學生點頭示意,微笑著說:“謝謝!我再讀的時候一定注意讀得更好?!苯又處熡种匦鲁錆M感情地讀了一遍,這次學生高興極了,露出了會心的微笑。教師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得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
四、拓展課堂內容,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要把握好這個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拓展課堂內容,引導他們想象、創新。但是很多教師并不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他們主導整個教學課堂,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被動地學習,這樣學生就容易形成一種定向思維,不利于他們思維能力以及創造力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完課文內容后,提出一些比較有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同時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改善并創新他們學習語文的方式。在課堂中還要不斷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得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同時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過程中還應該積極拓展課堂內容,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從根本上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煒.強化“人本”意識,創新小學語文學習方式[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9):138.
[2]駱鳳波.強化人本意識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模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3(32):3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