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和尋求自我發展的主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采取隱性分層教學模式,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這種教學策略充分體現了分層優化、因材施教等素質教育理念,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隱性分層教學;替換練習;小組合作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隱性分層教學正是基于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的分層設計,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策略。
一、隱性分層教學的概念
班內隱性分層教學就是在不打亂原班級建制的情況下,針對學生知識能力結構和學習需求的不同類型而分群體選擇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
隱性只由教師掌握,在班級中不公開學生的層次。分層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成績的發展變化,實行流動的分層管理制度,從而使分層更加科學性、合理性。
二、隱性分層教學的實施
1.學生的分層
教師根據學生的語言能力、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差異,大致可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教師不公布分層結果,僅做到心中有數。
A層:語言基礎知識較扎實,具有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動機明確,對英語學習有濃厚的興趣。
B層:有一定的語言基礎知識和能力,對英語有興趣,有上進心,學習比較自覺。
C層:語言基礎極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覺性不強,對英語學習缺乏恒心和毅力。
2.目標的分層
按照各層次學生的英語水平,對A層次的學生制訂發展性教學目標,提倡以發現學習為主,提高其英語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和自學能力;對B層次的學生制訂提高性教學目標,注重夯實基礎知識,強調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培養英語學習興趣,提高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對C層次的學生制訂基礎性教學目標,即達到新課標中規定的最低限度的目標,主張以鼓勵為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爭取進步的信心。
例如,在進行study單詞教學時,對C層學生的要求是了解study是“書房”的意思以及它的拼寫;對B層的學生則將study的詞性從名詞擴展到動詞,了解該詞的另一種意思“學習”;對A層學生除達到以上對B、C層學生的要求外,還要了解該單詞兩種不同詞性的語用。
3.授課的分層
在課文講授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體現引導優等生,激發中等生,帶動差等生的教學原則。因此,教師可以首先滿足C層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然后增加一些中等難度的知識,培養學生的靈活性,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吃得好,吃得飽”。
例如在教授動詞詞組catching butterflies時,教師讓學生機械模仿、跟讀后,選擇個別C層次學生機械讀單詞,保證該層次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然后出示女孩、男孩、小貓等抓蝴蝶的圖片,引導學生利用句型The is catching butterflies.來操練新授詞組。在這種較為簡單的替換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請B層次的學生做示范,然后讓B、C層次交流反饋,這樣既幫助C層次學生掌握知識,又使B層次學生得到鞏固。然后可以繼續加大難度,讓學生自由發揮The is catching . B、C層次的學生可能一時無法想出答案,此時思維活躍的A層次學生,便可以為B、C層次學生起到示范、拓寬思維的作用,同時這一教學設計也為學有余力的A層次學生搭建了發展平臺。通過各層次學生間相互補充,相互完善,各層次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快樂,從而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在潤物細無聲中向高一層次目標邁進。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A、B、C這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生編排成若干小組,采用分層小組合作形式,由A層的學生當“小老師”,各自負責2~3名B和C層學生。這樣的劃分可以使組員在同伴的幫助中不斷提升,又能在幫助同伴的同時獲得自信,有利于組內合作、組間競爭,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調動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隱性分層教學既照顧學生個體間存在的差異,又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高到可操作水平,有利于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撐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
參考文獻:
[1]周艷.倡導分層教學模式 提高英語教學質量[J].中學生英語:初中版,2012(35).
[2]張樂天.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畢昌友.實施分層教學 注重學生發展[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4(Z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