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夫”教學法是以節奏為基礎,依據身體律動即運用人的肌體(拍腿、拍手、拍肩、跺腳、捻指等等),融“唱、奏、動、聽”于一體的音樂教育,是從音樂產生的本源出發,更加關注音樂的感性與人本,這是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這與我校構建生命課堂教學理念不謀而合。
在小學低年級音樂生命課堂構建中,我嘗試著巧用奧爾夫教學法,激發生命熱情,躍動生命靈性,促進學生愛學、樂學、會學。
一、運用自身的“樂器”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美妙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對音準、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方面相對較弱,運用奧爾夫聲勢教學法,指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積極主動感受音樂的美。教學時我采用紅、綠、黑三種不同顏色,分別表示拍手的節奏、拍腿的節奏、跺腳的節奏。由教師先拍一種節奏型,讓學生模仿,反復再現。使學生聽覺快速反應,得到了節奏的聲勢練習。
二、運用語言引導學生對“節奏”進行感性認識
借鑒奧爾夫教學法,我在課前常常讓學生玩“節奏開火車”的游戲,先請每個學生想一個兩個字的小動物,教師示范。如:X X 小 貓,并拍擊,學生按照座位順序“開火車”,一個接一個,中間不能斷,不能重復別人說過的;然后學生學習“X”和“XX”,這時加大難度,請學生想出兩個字、三個字或四個字的交通工具或小動物,并加快速度;其次,將節奏練習發展為二聲部或多聲部,增強節奏感,感受多聲部的魅力。如在老師手勢指揮下,一組有節奏地讀“卡 車”,而另一組讀“拖拉機”,同時進行或看老師的手勢,一組先念,另一組按一定規律進入,成為二聲部,或隨時用老師的手勢結束一個聲部,然后再加進來,做到收放自如。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強了二拍子的節奏感及穩定感。
三、運用體態律動引導學生對節奏進行趣味體驗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在低年級能夠配合歌曲、樂曲用身體做動作;能夠與他人合作,進行律動、集體舞等活動。“體態律動”是用身體動作將心中對音樂的感受表現出來,培養學生敏銳的感受能力,培養重要的音樂感知——首先是節奏感,在律動過程中,促進學生能夠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
如感受四分音符,學生聽著音樂進行一種“走步”,要求是必須有自信心,身體放松,舒適自如地“走步”;感受附點節奏,首先我演奏帶有附點八分音符的旋律片段,讓學生仔細聆聽并提問:你想用什么動作來表現?他們紛紛舉手,做出各種體態,我挑選幾種動作合著音樂的旋律,讓學生自行選擇相對比較適合的動作。嘗試中我發現學生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平常在音樂課上表現平平的學生能夠用跑跳步合著音樂準確地律動,所以在我的音樂課堂中沒有“學困生”,每個學生身上都有一顆音樂的“種子”,而作為教師就是如何幫他們“生根發芽”,引導他們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