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在學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都會用到,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利用課堂教學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尤其是小學的數學教學,更是要求教師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那么,作為教學質量提升主陣地的課堂,又該怎樣來進行優化建立呢?
一、摒棄陳舊的教學觀,重視實踐演練
由于我國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很難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尤其是小學數學教師,因為觀念的陳舊他們多喜歡主宰課堂,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多是進行滿堂灌形式,這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就成了被動的接受,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機械記憶和模仿的習慣,從而大大降低了教師教學的質量。然而小學正是打基礎的時候,教師如果一概而論,學生的基礎就會打得東倒西歪,影響今后的學習,所以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最佳方式。
如,在平行四邊形的教學時,教師可事先準備好兩張大小相同的平行四邊形紙。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將其中一張沿著任意一條高剪成學過的長方形。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測量,讓學生討論問題:(1)原平行四邊形與剪拼后長方形的面積有何關系?(2)剪拼長方形的長寬與原平行四邊形的底高有何關系?(3)依據長方形面積公式能夠推演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嗎?這種實際操演過程,既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又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使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教學活動,并親自探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公式:S平行四邊形=底×高。
二、建立教學情境,重視問題意識
課堂既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又是情感變化的過程,所以相應地創建問題情境,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更積極地投入其中,并認真思考探索問題的答案,如,圓的認識,教師可提出揭示性問題:對圓的認知,你們有什么問題需要提出嗎?學生一般會回答:怎么畫圓?圓有些什么特征?等等。又如,年月日的教學,教師提出指明自學方向的問題:大家今天自學課本,然后說出你們獲得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識?和你們需要發問的內容,好嗎?學生多會說出:一年為什么是12個月?怎樣去計算一年的天數?通過這樣一些關鍵性問題的提出,能夠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以及他們的問題意識。
簡而言之,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要多元化,才能促使小學生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以及對知識的共享共進。
參考文獻:
孫婷婷.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J].科技創新導報,2014(12).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