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助趣味數學課——玩撲克牌來給大家闡述一下撲克牌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撲克牌;趣味數學;集合思想
撲克牌,除了是人們用來游戲、娛樂的工具之外,它還可以作為一種學具運用于低年級數學教學中,能使數學學習變得有趣、輕松、高效,充滿魅力。
一、認識撲克牌,滲透分類集合思想
1.認識撲克牌
課堂上我讓每個孩子準備了一副撲克牌,讓孩子觀察撲克牌都有哪些花色?哪些數?分別有幾張?一共有幾張?我話音剛落,學生就積極地投入觀察分類當中,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有了結果,一副撲克牌一共有四種花色:黑桃、紅桃、方片、梅花;有A、2、3……J、Q、K共13個數,(在認數時老師進行了引導,在實際玩撲克牌時,A代表數字1、J代表11、Q代表12、K代表13)并且每個數都出現了四次,是不同的花色,另外還有兩張,分別是大王、小王;一共有54張牌。
2.滲透分類集合思想
我根據學生的展示,恰時進行引導,像剛才大家按撲克牌的顏色,把同一花色的撲克牌放在一起或把有數和沒數的撲克牌放在一起就是對撲克牌進行了分類;54張牌就是一個集合;每副牌把“王”以外的52張撲克牌按紅和黑兩種顏色分開,這是兩個集合;而按紅桃、黑桃、方塊、梅花來分,這又是四個集合;再如把“A”作為一組,或者“2”作為一組,大王、小王放在一組等都是在滲透集合的思想。
二、利用撲克牌游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枯燥的數學知識,老師能巧妙把它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撲克牌的游戲。
1.利用排隊游戲培養學生的數感
以小組四人為單位,除去大王和小王,依次拿牌,每人拿一張,然后亮出各自拿的牌,拿牌最大的是大象,要學大象甩鼻子,拿牌最小的是小貓要學小貓叫,然后再按兄弟四人從大到小排排隊,誰能快速說對自己是第幾誰就贏,贏的一方四人的撲克牌歸自己,最后誰手中的牌多誰是贏家。在不經意間,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反應能力也讓學生熟練地比較了數的大小。
2.利用看誰算得對又快游戲,開發學生的速算潛能
速算游戲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培養他們的速算潛能。每人各出一張牌,誰能先直接說出兩牌上的數之和、或之差就贏得這兩張牌。如一張牌是2,一張牌是7,要直接說“9、5”。這個游戲,不僅調動了學生速算的積極性,還激發了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心。
3.利用摸撲克牌游戲體驗用數學的快樂
摸撲克牌游戲不僅能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學數學的樂趣,還讓學生明白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要遵守規則,并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課前我先給學生講明游戲規則:
(1)每人可以摸一張或幾張牌。
(2)摸到的牌上的數與10比大小。
(3)比10大的要被淘汰,比10小的自己決定繼續摸還是不摸。
(4)都不摸時,大家比結果,結果最大的人獲勝。如果結果一樣大,誰摸的牌少誰獲勝。
然后我又找了兩個學生上前示范游戲,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游戲規則。
師:開始摸吧!看你牌上的數與誰比?然后再決定摸還是不摸;不摸了,怎么辦?(比大?。┖驼l比?(和10比)
師:誰被淘汰了?那你就不能參加下一輪比賽了。誰贏了?我采訪一下,你第一張摸的是2,為什么繼續摸?
師:如果生2摸的不是7和4,而是一張10,誰會贏?(生2贏,因為她的張數少)
生1:摸的牌有2、8。
生2:摸的牌有7、4或只摸了一張10。
接著四人一小組按游戲規則進行摸牌,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學生先偷看一下別人摸的牌,然后又調換自己摸的牌,就及時給學生引導,為了公平我們必須要遵守規則。
最后小組展示發現:要想贏,需要觀察我們手中牌上數的大小,當摸出的數比較大時,也就是距離10比較近時,就不能再摸了,否則會超過10,就會被淘汰了,當我們摸出的數比較小時,可以繼續摸,如我們第一次就摸到了10,就一定會贏。
通過我設計的撲克牌游戲課,我發現將撲克作為數學學具應用于數學教學中,不僅能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還能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以發展,數學能力得以培養。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