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長期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對閱讀教學經常反思,不斷改進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并用于具體的閱讀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現就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做一探討。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大部分學生閱讀課文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課文,很多學生只用嘴讀,不用腦想,讀完文章后,一問三不知,經常像在讀天書,低年級學生的這種現象尤為突出。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好學生,由淺入深地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一是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二是讓學生指著文本讀課文;三是閱讀完成后進行一些回答,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教師進行評判。這樣長期訓練,孩子們就基本養成了看著書讀課文的良好習慣。
二、教給學生常用的閱讀方法
1.邊讀邊想:從課文內容著手,讀思相結合,一邊讀一邊想,帶著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有梯度、分層次的問題讀課文,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聯系上下文:課文中的詞語、優美句子,如果就詞解詞,就句析句,往往難以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難理解的詞句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琢磨,啟發學生,從而更加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
3.聯系生活實際和自身情感體驗:課本內容豐富,部分課文描寫的事物,運用的語言,與農村學校孩子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生理解時有難度。教師要啟發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去尋找,發現與課文描寫的相同經驗,把二者聯系起來,理解課文。
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找到課文中的疑難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課文內容,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課堂中要創設閱讀教學情境,有意識地制造懸念,引發學生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課外通過開展“講故事”“讀書匯報會”“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手抄報”“知識競賽”“查閱資料比賽”“詩歌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整個閱讀過程就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
總之,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活動,讓學生運用自己所掌握的語文知識,與課本內容相聯系去了解社會、感悟生活,體驗閱讀帶來的快樂;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發展的需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