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染紙》是蘇教版四年級美術第八冊第13課的內容,染紙是將吸水性很強的紙用折疊、搓、揉等方法進行加工,并通過點、染等方法上色而形成紋樣的一種表現方法。染紙也是一種傳統的民間美術,由于其艷麗、隨意、操作簡單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此課游戲性很強,所以作業很容易出效果。通過染紙的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民間染紙藝術的知識,體會其中的美,還可以培養學生對染紙藝術的興趣,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案例描述】
《剪紙》一課教學片段
情境一:
師:(師戴著用宣紙染的圍巾進入教室)孩子們,瞧,老師今天 帶的圍巾怎么樣?
生:好看。
生:五彩繽紛。
生:五顏六色。
生:……
師:你知道這是用什么做的嗎?
生:自己畫的。
生:這是染的。
師:這種技法在美術上我們把它叫做“染紙”。(揭題)
師:你們看,今天的課題也是用染紙的方法做的。你覺得染紙怎么樣?
生:美。
情境二:
師在示范好了以后,問:你們知道老師的作品是什么樣的嗎?
生:不知道。
師:你們想知道嗎?
生:想。
師:那就跟我一起倒數五個數,5、4、3、2、1,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候。(孩子們都比較興奮,熱情高漲。)
師打開示范的作業,學生發出一陣驚呼聲。
師:你覺得染紙怎么樣?
生:美。
情境三:
孩子們,生活中你見過哪些藝術品或生活用品跟染紙很相似?
生:不知道。
師:瞧,老師的裙子。(扎染的裙子)
生:很漂亮,有點像染紙的方法。
師:這不是染紙,這是扎染。咱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許多藝術瑰寶的國家,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藝術館去看看。
(課件展示扎染、藍印花布、貴州苗族的蠟染等。)
師:你們覺得怎樣?
生:美。
……
情境四:
師:孩子們,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孩子們,現在你們知道什么是染紙了嗎?
生:……
師:你知道什么是染紙嗎?
生:知道。染紙就是將吸水性很強的紙用折疊、搓、揉等方法進行加工,并通過點、染等方法上色而形成紋樣的一種表現方法。
生:染紙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
……
師:說得真好!那如果讓你在課題前面加個詞,你會加什么?
生:美麗的染紙。
生:神秘的染紙。
生:有趣的染紙。
生:五顏六色的染紙。
生:千變萬化的染紙。
師:我們可以用染紙來做什么呢?
生:書簽、衣服……
【案例分析】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發現孩子們非常喜歡這類富于游戲性質的美術課。
這是一節看似簡單但操作起來較難的課。四年級的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正在發展,注意力不穩,不持久,很容易分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才有高質量的學習。在情境一中,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染紙藝術的美。在新課伊始,我戴著染紙做的圍巾進入教室,讓他們近距離地感受到染紙的美。然后,我巧妙地將課題引出來,介紹什么是染紙以及染紙的故事。課件展示了一些美麗的染紙的圖片,孩子們沉浸在染紙的美麗之中,一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很想動手嘗試自己做。
美術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以學論教,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藝術文化漫無邊際。在情境二中,我在示范時,巧妙地借用劉謙魔術中的一句話:“跟我一起倒數五個數,5、4、3、2、1,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候。”當我打開示范作品時,孩子們發出一聲驚呼,欣賞完示范作品后再談自己的感覺,人人覺得美,個個覺得奇。孩子們于無形中建立了這樣一個概念——美好的形象,不只是畫出來的,制作出來的,還可以通過染等方法來達到的。由此讓學生認識到,美通常就擺在我們眼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我們去發現、創造,并懂得自然形成的美是人工所達不到的。
美術課程標準對教學活動提出了一些建議,其中有一個建議是:了解欣賞我國的民間美術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點。情境三中,孩子們完成了自己的作業后,我從我的身上穿的扎染裙子引導他們走進藝術館,從欣賞藍印花布到貴州蠟染,孩子們一次又一次感嘆于中華民族的藝術之美。在此基礎上,他們嘗試著使用自己所做的染紙制作成各種藝術品或生活用品,他們興趣盎然,十分投入地開始了自己創作。
美術課程標準中還要求孩子們能運用恰當的詞語、短語等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認識,并采用造型游戲的方法,結合語文、音樂等學科內容,進行美術創作與展示,發表創作意圖。在課的最后我借助課題問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給這個課題前面加個詞語,你會選什么詞語呢?一雙雙手像小樹苗一樣舉得筆直筆直的,每一個答案都是對染紙這門藝術最完美的詮釋。
黑格爾說:美的形象是豐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處出現的。人類本性中就有普遍愛美的要求。染紙有著不可抗拒的美。在本案例中,美始終貫穿于四個情境之中,染紙藝術的美無形中一次又一次地撞擊著孩子們的心靈!
師利用染紙的圍巾和課題讓孩子們親近染紙,孩子們的心受到了美的熏陶;
師打開示范作品時,孩子們的心靈受到美的熏陶;
走進藝術館,孩子們的心靈受到美的熏陶;
在自己制作染紙作品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心靈受到美的熏陶;
欣賞同齡人的作品時,孩子們的心靈受到美的熏陶;
……
一次又一次,孩子們的心在潛移默化中被染紙的美深深撞擊了,他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