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有效教學課題大賽,在課堂教學中探究實施有效教學的途徑。這節課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但課后回顧時,我有如下反思:
一、這節課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過去常用的串講法,采用了誦讀法進行教學
這是一首抒情詩,最能體現出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在制訂的三個學習目標中,主要以“朗讀訓練”為重點。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讀的過程就是由口入心的過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過程。以誦讀法教授古詩文,自然、親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內容了解、感情體會、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調、風格等內在美的感悟、欣賞。在這節課上,我始終以學生為中心,以多種形式的讀貫穿全課,要求學生在讀準、讀順、讀懂的基礎上讀出詩的味道,讀出作者的形象,讀出自己的感悟。整節課書聲瑯瑯,效果極好。深刻的印象就是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順勢點撥學生的寫作方法。比如,在指導第一小節的朗讀中讓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從找到的字詞句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概括出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第二節借事抒情,第三節借細節抒情,第四節直抒胸臆,使文章感情達到高潮。這樣便于學生體會抒情在文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讓學生體會學習文章的細節描寫
比如第一節中的“飛”“灑”“掛胃”“飄轉”“沉”等動詞細致地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狀,學生不難體味出詩人焦灼、苦痛的心情。第二節“倚仗自嘆息”不僅可以想象出詩人氣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窺視到詩人悲嘆群童抱草,屋破難修的無可奈何的心情。第三節中的“嬌兒惡臥踏里裂”一句,學生的注意力放在“惡臥”二字上,我就引導他們可能由于孩子的睡相不好蹬破了被子,還有就是被子本來就不結實了,恰巧孩子一蹬就破了,從而體會作者換不起被子的生活窘迫之景。“嬌兒”二字寫出了詩人對孩子的疼愛之情,而絕無怨恨之意。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理解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是田園荒蕪、戰亂頻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饑餓哀號、流血死亡的時代背景了。第四節六句,直抒感慨,表達了詩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詩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己及人、由近及遠、由小及大,一想到飽經喪亂、顛沛流離的“天下寒士”,在此風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滅了“小我”,為天下受苦受難的人們振臂高呼,發出了黃鐘大呂般的強音。在小結的過程中我再用抑揚頓挫、滿含激情的語調說出下面這段話: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飽受了戰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著血淚的偉大詩篇。這些詩篇因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被人們稱之為“詩史”,他本人也被稱為“詩圣”。這時,教師補充“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命名為“世界文化名人”的內容,會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確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
整節課,我始終處于一個積極的引導者的地位,教學問題的落實始終由學生來完成,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因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這節課我在體驗成功的同時,也品嘗了失敗,發現了不足。在開頭初讀把握較長句子的停頓時,對學生朗讀節奏的劃分指導不夠,以致在這一環節耗時過多,影響了后面的教學環節;在質疑中給學生時間不足,不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對學生發言的評價不夠到位等。這些都有待日后教學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作者簡介:任翠翠,女,1980年1月生,山西汾陽人,2007年1月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歷,現在山西省汾陽市海洪中學從事語文教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