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改革越來越嚴格的背景下,小學的數學學習改革主要方向是多樣化的、實踐性的、興趣型的,而探索性的實踐活動應該是數學教學的主攻方向。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積極組織和開展數學各種實踐性的活動,去激發和培養他們對小學數學的興趣,使小學生養成愛好學習的人。
關鍵詞:素質教育;轉變模式;培養興趣;解決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的目標是積極地開展有效性課堂教學實踐性活動,就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間的交流及共同進步的過程;教師要積極地創造或營造有利的學習環境,指導小學生學習數學有關的知識,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從而體驗到數學價值所在。而有效性的教學就是指在既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教師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或方式,去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度,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的知識與技能,同時也培養和開拓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效地形成了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提升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在此,結合我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淺談幾點個人看法,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的關系
在上課之前,教師要積極地與和孩子們交流,告訴孩子在課堂上需要做哪些準備,在課桌上需要擺放什么樣的學習工具等,同時提醒孩子們在課堂上要大膽發言,積極地表現自己,來提高孩子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重要的是正確指導孩子們如何做一個好樣的孩子,善于思考的孩子,去主動傾聽別人意見,學會去尊重別人的孩子等等。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快時候,更容易去接受新的事物。在交流中也是同樣的道理,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再加上幽默而風趣的教學風格,不僅能夠拉近師生的距離,讓課堂教學順利進行下來,同時也能夠培養孩子們積極的學習興趣,讓教學在寓教于樂中進行,潛移默化地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做到了教育的有效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也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和方式
1.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學習數學知識,培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積極地創造有利條件,多組織和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小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并且積極地解決所發現的數學問題,使小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以此增強在課堂上學習數學的能力,從而解答出具體的數學應用問題。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強化思維和想象力方法的鍛煉,探討分小組的作用,有效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
在分數除法的教學過程中曾出現過這樣一道題目:讓各小組去做紙飛機,計劃一共要做25個紙飛機。在此,問各小組應該做多少個紙飛機呢?提出這個問題之后,讓各個小組進行討論應該怎樣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這時學生討論開始熱烈起來,不難看出學生都在認真地思考問題(這就營造出一種比較愉快學習環境,并且在積極的討論過程中能夠有效地調動很多學生的積極性),這時我建議他們要積極地聽取各個分小組的并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學生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親自感受合作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因此會得出他們對解決問題的不同方式,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也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組:用到是數學份數的方法,已知做的8個占了總數的■,也可以說是一份4個,一共5份,因此再用4×5=20(個)就解決問題了,操作比較簡單。
第二組:用到是數學圖形的方法,8÷2×5=20,和上組原理基本相同,方法不一樣,是在第一組基礎上的創新方式。
第三組:用到了方程式的方法,個數×25=已做的個數,先是設定一數字,設定每組做x個紙飛機,總共25,就是已做的個數,因此所處列式子是x÷25=8,在應用方面最強。
3.在實踐中不斷深思和總結,重點是讓學生學會解決具體問題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積極地引導小學生通過參加的社會實踐來思考、尋找出問題中的各種關系,找出具體問題,并有實質性的理解。學生運用或使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學生對問題的掌握和理解。如果學生的解題步驟方式和得到的答案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們也應鼓勵。通過不斷地鍛煉,就能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地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征,轉變教學觀念和方式,積極組織和開展數學各種實踐性的活動,去激發和培養他們對小學數學的興趣,調動小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小學生養成愛好學習的人,以此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陸洋.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基礎[J].小學數學教師,1999(7).
[2]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