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常活動體現算數,其充滿了生活的點滴。在教學中,應把算數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兒童在算數中體驗生活,應用得恰當、貼切,使算數貼近生活。“吸引兒童樂趣,鋪建日常環境,加強體驗,開闊思想。”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數學課程指導》中提出,算數要與兒童的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同時強調算數教育要與兒童的日常經歷和已掌握的知識相聯系,吸引兒童學習體察、預想、實驗以及算數與推導的任務;并應用于鋪設的環境中,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周圍充滿算數,激發他們的興趣,體察到極具誘惑的算數。因此,怎樣讓算數走出課堂,讓算數教育更加有魅力呢?我從下面幾個角度進行詮釋。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興趣
從長期來看,教師大多忽略了教育的核心是學生,忽略了算數體現著日常生活并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故在兒童的腦海中,在學習算數中法則、思考以及原理都與算術緊密相連。這些計算不再是充滿樂趣的象征。從而使學生不再主動去學習。“成功的教育所要求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兒童的學習樂趣。”人在認知事物中體現出的向上的認知行為叫作興趣。在課堂學習中利用兒童的日常經歷及性格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立日常環境,能讓兒童徜徉在算數日常環境中開心地解決疑問,獲取解決疑問的方法。如在“百分數的作用”的教育中,引導學生發現百分數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呈現日常情景中的的百分數,使他們領會生活中百分數的意義所在。使他們富含激情地在日常多彩情景中共同發現百分數所具有的積極作用。
二、讓“教學內容”生活化
“算數體現在日常,來自于日常,而且還用在日常學習,算術要引導兒童把日常的疑問共通于實際算數疑問的過程。”故算數教育應更多體現在兒童已學的知識經驗及日常體驗中,要在兒童的實際體驗中尋找教材。在引導學習中積極和兒童開展活動,學習算數生動化,令日常活動算數化。把日常活動及體驗與算數充分聯系,讓兒童在平常中發現算數,塑造對算數的渴望及樂趣,開發兒童應用算數的技能。所以,在算數上課內容研究中,老師應該從兒童的實際體驗中引導,開發兒童在已知道的日常環境中獲取算數的技能。這樣既可以有效地聯系新舊技能,又能牢固兒童已經學習的技能,引起兒童學用算數的興趣,解開教育的癥結。利用和日常經歷相關的教育技能,有效地解決了兒童在日常環境中的各種算數困難,讓學生感到了解算數會有益于我們更好地生活,然后使學生充滿學習算數的激情。
三、注重實踐,把“數學活動”生活化
老師在學習中要注重引領兒童離開課堂,認知社會、擴展視野、增強技能,同時使學生發現算數在生活中具有特別的價值。如六年級的教育,應該讓老師建立自由交流學習算數的興趣小組,認真考察學校周圍的情景。兒童在小組中要積極交流,分工應對在有限的時間中計算出校園路邊的各類型車的數量,還要有專門調查車輛排污的材料。隨后再利用已獲得的算數技能來對其專門考察。我們在考察學習期間,兒童應感覺算數的基本方法,形成大概的算數概念。基本的研究方法為:獲取資料—整合資料—制作表格—詮釋資料,領會了依照資料的區別來挑選出適合的整理數據圖表的技能。兒童能真實地了解數據圖表在日常的可用性是最成功的。在數據分析的流程中,學生不但可以察覺到問題的關鍵,還可以找到正確完成任務的過程。學生不但獲取了算數技能,還得到了活學活用的數據解決方法。
四、開放思維,把“教學過程”生活化
指導學生時老師更應該建議學生結合已學的“數學現實”想象景象,認知算數,幫助兒童用算數解開日常疑問,用算數技能融入生活。搭建新問題的研究思路“疑問—研究—解決—新疑問—再研究”的程序。如,在教學“平均數”的知識時,應讓他們先清楚將掌握的內容,并讓他們對同學之間的身高進行探究,讓他們自主整理資料,并求出數據,懂得怎樣求平均數,還讓他們對得到的資料進行思考,提出疑難。老師在兒童提出疑問后引導其解決問題,并讓他們對供應水電的機構提出一些倡議。他們就會在現實疑問中對算數的應用性有了更深層次的把握。其的延伸學習的能力,擺脫了死板的課堂學習,拓寬了知識的延展性。
總結起來就是算數來自日常,并使學習算數日常化。這就要求老師更加利用日常中的算數,特別是把日常算數素材融入教學,使學習算數更加通俗,并讓學生的算數學習結合自己的日常經歷,掌握算數以及加強自我的認知水平與教育觀念。所以日常的生活讓學習算數越發活力無限。
參考文獻:
[1]張生平.讓數學走進生活[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2(11).
[2]王淑藝.讓生活成為數學課堂的源泉和動力[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3).
[3]鄭寶霞.談如何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活氣息[J].成才之路,2010(3).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