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走進古典名著”的一篇古代白話文,學生在學完了《景陽岡》之后,緊接著就是《猴王出世》的學習。對于孫悟空這個人物,學生接觸得比較早,但是節選自原著《西游記》的《猴王出世》,更多的是讓學生感受古代白話文的特色,領悟古典文學的魅力。在《猴王出世》的課堂教學基礎上,分析如何引領學生在學習古代白話文特色的同時感受古典文學的魅力,進一步了解孫悟空這個光彩照人的角色,從而喜歡上閱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隨筆
一、你我心中最初的猴王
在成長的歲月里,孫悟空、豬八戒、哪吒曾經陪伴我們度過許多快樂的時光。而在連環畫、動畫片、電視電影中,學生認識了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猴王。每一個孩子都能對他的七十二變、火眼金睛、三頭六臂津津樂道;每一個孩子都對他的筋斗云、金箍棒贊不絕口。于是,課前導入時我請學生看電視劇《西游記》,接著和他們暢談《西游記》,在暢談中,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發;在暢談中,學生找到了自己心中最初的猴王;在暢談中,我引領學生翻開了這部曠世巨著的第一頁——《猴王出世》。將整篇課文放在整本《西游記》的大背景下解讀,這是我的小小心愿。
二、走馬觀花看猴王
和大多數的孩子不一樣,我沒有看過《西游記》的連環畫,也沒有讀過青少版的《西游記》。我第一次接觸的就是吳承恩以古代白話文寫就的原汁原味的《西游記》。所以,在檢查學生預習課文時,我以學生讀課文的最初感受引出了“古代白話文”的概念,并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采用了對聯的形式,旨在對“蹦跳”的斟酌中、對“蹦跳”的朗讀中,學生能淺淺地感受到古代白話文的精煉與對仗,讀到一只機靈好動的猴子。
三、認識不一樣的猴王
首先,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游戲:尋找猴王。在眾多的猴子當中,你能尋找到真正的猴王嗎?當學生個個睜大了眼睛仔細尋找時,就是他們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候;當游戲結束找到了真正的猴王時,就是孩子充滿成就感的時候;當學生爭搶著述說“他就是猴王”的理由時,也正是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引燃的時候。也就在此時,閱讀的大門也向著學生悄然打開了,我趁機設計了這樣的過渡語:
看來這就是大家心目中的猴王了,那么,大作家吳承恩是怎樣描寫這位神氣十足、威風凜凜的猴王的?經典的魅力究竟體現在哪里呢?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找出你認為寫得特別生動的句子畫下來并寫上自己的感受。
1.猴
朗朗上口的排比、對仗工整的對偶,使所有的學生都在第一時間畫下了這段話:“那猴在山中……”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我請學生說說句子朗朗上口的秘密。修辭的妙用,讓我們讀到了一只自由自在、活潑可愛的石猴,猴王的猴性也在這里得到了最佳的體現。
2.人
整部《西游記》最大的特色不是比比皆是的排比、對偶、夸張等等,我認為它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擬人的運用。在這本書里,花草樹木皆有人性,鳥獸蟲魚皆能言語,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在富有特色的人物對話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于是,我還以修辭為切入點,以擬人點出了石猴的對話:“我進去!我進去!”加上動作,想象石猴說話的樣子,讀讀石猴說的話吧!從同學的朗讀中,你聽出了一只怎樣的石猴呢?你還能從文中找到類似這樣簡練而富有節奏的人物對話嗎?在學生有滋有味地讀之后,我是這樣夸贊學生的:“同學們,你們讀得真好!真好!”既引出了猴子說話的特點,又彰顯了石猴富有人性化的一面——機智勇敢、自信膽大。
3.王
孫悟空為什么要成王?為什么能成王?這是我在研讀《猴王出世》時一直在思索的問題。在與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以后,我順勢要求學生以眾猴的口吻來夸贊我扮演的猴王。活學活用有特色的語言,既突出了語文課的工具性,又使整個課堂妙趣橫生。而在對猴王的贊美中,學生也逐漸懂得石猴為什么能成王。猴性與人性的碰撞,石猴的早有準備、有勇有謀使它必然凌駕于眾猴之上,正是因為它擁有著眾多人類的優秀品質,它才想成王,它才能成王!
四、做自己故事的王者
石猴既富有猴性,又充滿人性,更是人性當中的王者,不同的個性成就了不一樣的美猴王。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同學們,每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許我們有時會幻想自己也能如神仙一般神通廣大、無所不能;在生活中,也許我們就像石猴一樣頑皮可愛、無憂無慮,但是,我們更應該像猴王一樣——有勇有謀,機智聰明……當你擁有了人性的種種美好,你就是王,你便成王!希望同學們都能做自己故事的王者。
一部《西游記》成就了孫悟空,而孫悟空也成就了《西游記》。布置學生在今后的閱讀中去品文章的修辭,透過富有特色的人物對話去感受人物的形象。希望今天的課堂只是尋找猴王的開始和學生閱讀之旅的揚帆起程。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