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是人與人之間之間的一種關系、人對人的一種態度,是人類的終極理想之一。在漫漫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平等大多都會被作為探討正義問題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之一,存在于人類的道德哲學、政治哲學或法律哲學的大多數理論之中。
從平等的最初始含義來看,其常與公平、均等、公正等相聯系。而這種價值觀具有著功利性的起源基礎,“即一定是基于人們世俗生活維持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利益需要而發生”。樸素的刑法平等思想在我國古代也有所體現,“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便是很好的例證。盡管這一思想產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維護社會的相對穩定,但確是我國古代刑法發展史上的不可忽視的里程碑之一。
刑法平等原則,具體而言,又包括定罪的平等、量刑的平等、行刑的平等。刑法平等原則在法律規定上的基本含義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這種平等只是限于司法的平等,而非立法的平等,僅僅指相對平等而非絕對平等。這種平等是以承認并且保護事實上的不平等為其實質的,刑罰的平等只能是表面上的,實際上則是因人而異的。在司法中,它指對一切犯罪的人,在適用刑法上都應當依據其規定有針對性的同等定罪,同等地追究刑事責任,同等行刑,絕不允許任何人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就目前而言,可接受的實質平等只能是給弱者優待,而不能給強者特權。刑法平等應當是形式與機會的平等,它有別于平均主義和結果平等。“平均主義者要求的不是道德和政治上的平等,而是社會平等和福利及物質需要方面的平等,它實際使一切超出平均水平的東西降到同一水平,超群的智力、生理的優勢、道德水準都被貶低。”顯然,平均主義對社會的發展非但沒有起到推進作用,反而起了阻礙作用。在這個理論背景下,便存在著一個所謂的“平等悖論”。假設弱者通過一定條件的權威的力量,從而滿足了自身的需求,使得強者和弱者都獲得了同樣的財富。從形式上看,已經實現了平等,然而事實是否果真如此?眾所周知的是,在一個社會的共同體之中,每一個人的能力和發展方向都是千差萬別的,甚至可以說,這種差別是天然存在的。相對來說,強者對整個社會共同體的貢獻要遠遠大于弱者。因此,在此條件下,若是強者所獲得回報和弱者一樣,自然也會產生新的問題。強者的利益如何保護?如此表面上的平等實際上是對強者的不平等。進一步說,按照平均主義者的理論,兩種不同程度的犯罪都應被處以同等的刑罰。這樣做的只會使人們無法找到合適的方式和方法去制止能帶來較大好處的較大犯罪。例如,打死一只山雞、殺死一個人或者偽造一份重要文件的行為同樣若是適用死刑,不再對這些罪行做任何區分,那么道德情感和社會秩序將會受到嚴重破壞,犯罪分子會故意選擇對社會危害性較大而對自己較為有利的犯罪方式進行犯罪,其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將成倍增加,其后果將是不堪設想的。罪行輕重不同、主觀惡性不同、改造表現不同而給予差別待遇,這恰恰是行刑平等的應有之意,體現了相同情況相同對待,不同情況區別對待的司法公正精神,對于罪行的不同區分不僅不違反行刑平等的原則,相反地,正是行刑平等的實質體現。一味盲目地追求平均主義只會使法律的神圣權威受到踐踏,社會秩序得不到應有的保護而陷入一片混亂。
在我國刑法條文的規定中,實際上是能夠充分體現實質平等和形式平等的有機統一的。如我國《刑法》第4條所述,“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這是典型的刑法中關于形式平等的規定。與此同時,在刑法條文中也不乏關于對于實質平等的規范規定。對于未成年人、已滿75周歲的人、又聾又啞的人或者是盲人犯罪規定了相應的從輕或者是減輕甚至是免除的刑罰,對審判時懷孕的婦女的婦女則做出了不得適用死刑的規定。其中,在司法解釋中還進一步地對“審判時”做出了擴大解釋,將羈押受審時懷孕的婦女也列入不得適用死刑的范圍之列。這進一步反映出我國人權事業發展上所取得的重大突出成就。而除此之外,刑法中體現的不平等也是不容我們所忽視的。例如,我國雖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制度,但在刑法中也明確體現了對國有公司、企業制度的特殊保護,而對中小企業、私營企業的保護則相對較弱。同時,在一般意義上,貪污罪的社會危害性比盜竊罪要大,而盜竊罪的入刑起點卻要比貪污罪低得多。這也體現了某些規定仍是背離實質平等軌道的。
刑法保護不平等的底線、方式和標準如前所述,平等之于法律有形式平等和實質平等之分,作為部門法的刑法當然也不例外。法律是以確認與維護不平等為己任,正如恩格斯指出:“文明每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同時前進一步。”法律的產生也是人類不平等的結果。平等原則從形式向實質的轉化從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隨著文明的進步和人類主體意識、權利意識的覺醒,法律中有關特權的規定是越來越少,能夠享有最基本人權的人是越來越多。從中國封建社會宣揚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到在法律中確立人人平等的原則,體現著人類追求平等的勝利和文明的進步。在將來,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當我們真正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人們之間就不會有利益沖突,法律也沒有了賴以生存的根基,平等就會真正地實現。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