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城市規劃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發展生態城市。生態化是指在環境保護時代,將生態學原則和理念運用到其他領域,生態化的目的是解決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實現人類活動與環境協調發展。影響該領域的研究和發展的過程。其本質是協調生物及其活動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實現生態平衡。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環保理念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城市規劃逐步向生態化方向發展,生態城市成為城市規劃生態化的必然結果。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態城市的概念,對城市規劃生態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對當今城市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城市規劃 生態化 建議
一、生態化城市概念
\"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依據主要源自可持續發展理念,及把城市生態學原理落實到城市規劃、設計及管理。城市生態學是生態城市規劃之理論基礎,應用在城市規劃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城市本身為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生態系統,有資源投入產出之過程,亦有生成代謝之循環。二是城市本身同時為地球整體生態系統之一部分,它對自然生態之影響可以是相輔相成。但亦可能會產生不可回轉之負面效應。三是由于城市是生態系統之一部分,有關應用在生態學之概念如承載力,生態價值、多樣性、生態鏈、資源使用及供應,生態足跡等都可應用在城市規劃和管理。
二、生態城市規劃的目標
1、實現城市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
通過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使城市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改善,并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自然資源,從根本上消除環境污染,使各類環境指標均達到國家相關環境功能標準要求。努力構建一種具備自我調節功能和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居環境,使該環境體現較強適應性和較高多樣性,從而促進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與人的和諧共存。
2、實現城市生態經濟的高效發展
生態城市規劃不僅要實現城市經濟系統的高效運行,促進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更要實現對能源和資源的高效利用,以此作為促進經濟效益增長的不竭動力。生態城市規劃倡導發展以綠色理念為主的生態型產業,力求以最小的生態代價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從而構建資源利用最優化的經濟生態系統。
3、實現城市生態社會的文明發展
生態城市規劃的目的在于促進社會科學技術、物質生產和精神文明的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質量,滿足居民健身、娛樂、學習、審美等多種需求,從而提升人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養和自然境界,將社會生態文明作為人們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念之一。
三、生態城市規劃的建議分析
1、加強科技方面的投入,以綠色技術支撐生態城市建設
現階段,隨著我國高新技術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在一定程度上為建設生態城市提供了技術條件。目前,雖然一些綠色技術已經被應用到生態環境的建設當中,但在循環生產技術上的研發力度還略顯不足。為此,可采取如下應對措施:其一,給予技術的開發及創新者適當的獎勵,借此來提高研發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其二,加大循環生產技術的開發力度,做好基礎性研究工作,如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等;其三,盡快建立并完善循環生產技術體系,并將各項先進技術應用到體系的構建當中,以此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生產體系。
2、關于城市景觀規劃設計
景觀規劃設計的實現是過程而不是終極,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樹木需要時間成長,自然系統因為人類活動的干擾和破壞而需要時間來自我調整和恢復。這是很基本的常識,但卻往往被人所忽視。景觀系統中,因為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個有機體,它不斷自我完善,而且時間越長,效果會越好。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是建立在由建筑、園林等為主的人文景觀和各類自然生態景觀構成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建筑景觀設計的重點是在平面規劃的基礎上做好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規劃設計。園林設計的重點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兩岸林帶以及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提高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各類自然生態景觀的設計重在完善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功能,提高其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
3、關于居住區的規劃設計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由于生產技術的落后,我國平均建筑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3倍,造成的污染也相當嚴重,我國的一些城市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嚴重污染\"城市。房地產開發和使用是一種消耗大量資源,產生大量廢物的產業。為了人們衛生、健康、舒適地生活,必須將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要用生態建筑原理對居住區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形成生態建筑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內的社會生態系統。
城市規劃為城市構建藍圖,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生態城市規劃更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標志,是規劃理念的升華,是環保意識的覺醒,是發展觀念的變革,是今后城市規劃的目標和方向。生態型城市規劃一方面指出了城市規劃,另一方面關注了生態,所以,生態城市規劃的標準是城市規劃標準和生態城市規劃內容的有機結合,更注重了城市規劃中的和諧因素。城市規劃生態性的迷失及彌合城市不僅是作為整體而存在的,更是作為一個生態性的整體而存在的,這也就決定了城市規劃實踐的走向是順應自然的建設路線.
參考文獻:
[1]王如松.高效.和諧——城市生態調控原則和方法[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68.
[2]陳愛群.城市規劃基本標準術語[J].測繪科技情報,2008(2).
[3]韓昊英,賴世剛,吳次芳.中國當代城市規劃的戰略觀——復雜城市系統中設計與戰略型規劃的解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預印本,2009(6).
[4]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丁浩,性別男,民族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