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4年12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的意見》,意見針對目前我國政府網站內容更新不及時、信息發布不準確、意見建議不回應等問題,提出了幾大原則和建設性意見。自2002年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于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發布以來,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各級地方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投資力度逐漸加大,重大工程陸續啟動,業務系統建設取得較大進展,政府門戶網站建設及網上服務,電子政務建設的成效日益顯現出來。但總體來說我國電子政務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本文以惠州市電子政務的發展成果為典范分析研究其發展的可行性和普及型,以期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新模式。
關鍵詞 電子政務 地方政府 “典范”模式 惠州經驗
一、引言
政府網站是信息化條件下政府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橋梁,也是網絡時代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平臺。近年來,各級政府積極適應信息技術發展、傳播方式變革,運用互聯網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管理服務、提升治理能力,使政府網站成為信息公開、回應關切、提供服務的重要載體。但一些政府網站也存在內容更新不及時、信息發布不準確、意見建議不回應等問題,嚴重影響政府公信力。歸根結底就是電子政務發展滯后,地方政府電子政務建設在近幾年不斷加快步伐,呈現出整體推進的良好勢頭。而惠州市在其中就是佼佼者,其網絡平臺做的十分出色,多次被評為“年度中國互聯網與社會管理創新城市”,更是被央視等媒體贊譽為“惠州典范”,廣為宣傳。其次惠州屬于珠三角地區,其經濟發展在該地區屬于發展水平靠后的城市,通過了解惠州的發展模式可能對我們中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網絡問政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二、地方政府電子政務的概念界定和價值
(一)地方政府電子政務的界定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得益于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通信技術和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政府——這個社會信息資源最大的締造者和擁有者,迎來了脫胎換骨的全新時代——以互聯網、政務公開和服務大眾為核心的電子政務時代。電子政務主要指政府機構在其管理和服務職能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和工作流程的重組優化,超越時間、空間和部門分割的制約,建成一個精簡、高效、廉潔、公平的政府運作模式,最終形成“電子政府”(E-Government)。
(二)地方政府電子政務的重要性
2014年8月12日在京舉辦的《2014年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電子政務成就我們希望的未來》發布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今年成立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大力支持電子政務的發展,強化電子政務水平才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相對于中央電子政務而言,地方政府電子政務的運作模式更接近公眾,其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政府在公眾中的形象,更能實實在在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積極推進地方政府電子政務建設,意義重大。
三、地方政府電子政務普遍性現狀
(一)地方政府電子政務建設績效
1、各地對電子政務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高。
發達地區保持電子政務建設快速發展趨勢,欠發達地區積極探索,尋求突破,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步伐。北京、上海、山東、廣東等一些發達省市繼續加大電子政務建設投入,在維護更新原有設施、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改造。積極開展電子政務技術培訓,從人員上保證了電子政務系統的正常運行。
2、地方電子政務發展總體框架基本建立,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3、地方政府網站體系逐步健全,服務功能日益增強。
在“政府上網工程” 中,雖然建設程度參差不齊,但縣級以上政府基本都開通了面向公眾的政府網站,有些較大的市如成都、重慶、西安、昆明等的網站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堪與東部發達城市媲美。
(二)地方政府電子政務發展刻板問題
1、地方政府網上服務的總體質量和效果不理想。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中國網民規模繼續呈現持續快速發展的趨勢,在2008年上半年,中國網民數量凈增量為4300萬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2.53億,2007年底美國網民數為2.18億人,網民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
2、缺乏貫徹始終的科學的系統發展過程。
四、惠州市管理和服務“典范”模式研究
惠州市屬于廣州省的地級市,位于珠三角東北端,毗鄰經濟發達的深圳和東莞,南臨南海大亞灣。現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設有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全市總面積1.12萬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3.36萬人。
(一) 惠州市電子政務發展成果
1、 電子政務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目前,惠州市電子政務專網平臺已經成為結構完整、運行穩定、覆蓋各套領導班子、200家市直政府部門、7個縣(區)、接入終端超過6000臺大型政務專用城域網絡,并實現了省、市、縣(區)的三級縱向政務網絡連接,構建了成熟的三級政府信息骨干網絡基礎服務平臺體系。惠州市電子政務專網作為連通省、市、縣(區)黨政部門的光纖高速專用信息網絡,是面向惠州市黨政機關業務應用的網絡平臺,也是惠州市電子政務的重要支撐平臺。
2、 政府門戶網站取得顯著成效
“十一五”期間,惠州市按照“信息公開總渠道、政民互動總平臺和網上服務總窗口”三大基本功能定位,不斷優化完善政府門戶網站的形式和內容,提升網站的滿意度和認知度。惠州市政府門戶網站作為市政府信息公開、服務民生、電子政務最權威最便捷的信息平臺,目前總點擊量已超過5000萬次,日點擊量可達50000多次,連續多年被國信辦評為“中國優秀門戶網站”。近幾年,惠州市政府門戶網站在全國300多家地級市網站評估中名次穩定在前50名。在2008年、2009年連續兩年榮獲廣東省地級以上政府網站評估第2名,排名僅次于廣州。
3、政務信息資源的共享和開發逐漸深入
“十一五”期間,惠州市按照遵循“統一規劃、統一標準、資源共享、分級維護”的原則、通過業務需求來推動設備、系統、信息等資源共享、開發和整合工作。一是建設網站群,完成市直單位共計60多個網站建設及改版優化工作,有效整合共享政務資源,逐步形成政府門戶網站資源集聚共享、整體聯動的網站群效應。二是建立政務信息公開平臺,集“目錄統一、資源共享、方便易用、易于統計監測”于一體,在政府門戶網站開設政務公開專欄,搭建“市、縣(區)、鎮(街)”三級信息公開平臺。
(二) 惠州市電子政務模式特色
惠州市既不是經濟發達地市,也不是信息技術人才高度密集的地區,但是惠州市走出了一條“方案優、功能全、效果好、投資省”的電子政務發展好路子。
惠州市電子政務“典范”模式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政府部門內部利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實現辦公自動化、管理信息化、決策科學化;二是網絡問政--政府部門與社會各界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充分進行信息共享與服務、加強群眾監督,提高辦事效率及促進政務公開。
五、結論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電子政務在我國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當前,為公眾提供便捷的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已經成為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關鍵所在,同時也為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地方政務電子政務建設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電子政務的生命力和親和力,使電子政務更貼近社會大眾,易于被群眾所接受。政府服務面對的是廣大公眾,因而把電子政務發展策略引入到服務型政府的構建上具有現實意義。電子政務的目的是通過信息技術來轉變政府的服務職能,改進政府的工作效率。電子政務可以建立政府、企業和公民之間的新關系,打造一個勤勉、高效、廉潔、公正的服務型政府,并使公眾能夠充分的參與到政府的相關行政活動過程之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的意見 [EB/0L].中央政府網站(2014-12-01)
[2]孟祥君.構建服務型政府的路徑選擇[J].學術交流,2007(2).
[3]關國華.電子政務背景下我國行政領導干部責任性問題探討[J].管理世界,2007(6).
[4]李冠軍,聶瑋.電子政務在政府公眾服務創新中的作用[J].中國行政管理,2005(9).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