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洪嶺小學校長 賀云平
又是一年芳草綠,桃李芬芳捷報傳。喜聞我校再次被評為荊門市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學校,這是繼我校成為“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強”、“荊門市教育科研30強”、“荊門市教育科研名校”后每年必獲的殊榮,既是薪火相傳,又是開拓創新。
一、結構構建 形成課題研究鏈條
我們在科研工作的實踐中始終認為,學校應有課題結構,大課題與小課題形成研究鎖鏈。一直以來我們堅持:讓學校的總課題組從研究目標、方法步驟上指導其他課題組和小課題組進行工作,其他課題組和小課題組從自己的班級、學科實際制定實施計劃;總課題組參與其他課題組(小課題)的研究過程,進行檢查指導,分析反饋,積累研究資料;其他課題組(小課題)按總課題方案要求進行研究分析、階段小結和作出研究報告;最后總課題組進行研究工作的全面總結。如此以一帶幾,上下串連,精力集中,研究面廣,內容豐富,易出成果。
二、點面結合 保證教育科研有序
我校教科研工作一向來有個好傳統,那就是要求人人參與課題研究。但由于客觀存在的教師水平不平衡,所以我們對每位教師的具體要求是有區別的:對于一般老師,重在抓好學習,閱讀有關課題的研究報告,掌握一些教科研的方法,而后根據自己的實際和需要參加一個課題的研究,在科研骨干教師的帶領下,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一起實踐,這就是“面”;對于骨干教師,則給任務,壓擔子,承擔主要課題或擔任課題組長,使之能成為產生輻射效應的科研核心群體,依靠他們去聚合一批人,培養一批人,這是教科研工作的“點”。這種以點面結合形成一個鎖鏈來抓課題研究,既保證了重點,又達到了全面練兵之目的,較好地處理了普及與提高的關系。如今我校形成了多層次開展教育科研的局面,既有骨干教師研究的課題,又有普通教師群體和個體研究的課題,既有省、市級大課題,又有小課題。 小課題研究致力于讓老師們解決個性的問題,大課題研究致力于讓老師們坐下來一起研究共性的問題,就這樣大、小課題 強強聯手,點面結合, 保證了學校的課題研究深入、有序。
三、研訓整合 注重科學研究實效
我們根據學校教科研工作的兩個面向(面向實際,重在應用;面向教師,重在實效),注重了教研訓的有機整合。
我們本著“從教師教學實際中尋找問題,對于帶有普遍性的或特殊性的問題作為課題進行研究”的思路,確定了“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育主題,圍繞這一專題,結合學校在研課題,先后開展了課題專項培訓、課例研討、網絡研修。活動內容豐富,既有上課,又有點評;既有討論交流,還有專家引領。這種“專題式”的教研活動,將課題研究與教學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科研工作在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中發揮真正的實效。
我校每年都舉行“教科研活動月”暨“課內比教學”、“教育質量月”活動。在這些活動中,語文、數學、綜合組展示了“專題式”校本教研活動的全過程。這些專題研討活動為教師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研討的平臺,同時對促進我校學科校本教研扎實、深入地開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擴展成果 凸現科研活動特色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學校教科室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引領教師將科研與課堂教學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大膽創新,勇于實踐,收獲了碩果累累。
1、以課堂為實驗基地,促進教師專業提升。
我們組織老師們在課堂這塊肥沃的實驗基地上,大膽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提高了老師的專業水平,提升了教師的整體素質。近年來,羅漢梅、楊艷萍、許鳳琴等21位老師的優質課獲省、市級一等獎,共有50篇教學論文、案例在各級競賽中獲獎并發表,4位青年教師成長為市、縣名師,8人獲市、縣級學科帶頭人,13位教師被評為“縣教學質量先進個人”,2位教師被評為“課改新秀”。
2、以課題實驗為途徑,推動學生快樂成長。
大小課題針對學生學習情況開展研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近三年來,我校累計有150人次在全國英語奧林匹克競賽中獲一、二等獎,20人次在省、市、縣組織的英語口語競賽中獲一等獎,30人次在市、縣習作大賽中獲獎,12人的優秀習作在市級報刊上發表。在近五年的小學畢業監測中,學生的成績均名列前茅。
3、以創建模式為先導,帶動學校特色發展。
大力發展教育科研,扎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學校構建了適合我校校情的“三三三”課堂教學模式(三小、三學、三環),“三小”指“小班額、小組、小老師”;“三學”指“獨學、對學、群學”;“三環”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三個教學環節。為創建特色科研學校作出一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學校先后被評為“沙洋縣教育科研先進學校”、“沙洋縣教學質量先進學校”、“沙洋縣教學管理先進學校”、“荊門市教育科研先進學校”。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科研路上,我們的腳步不會停留,將繼續高舉科研大旗,再鑄洪小輝煌。
(作者系荊門市沙洋縣洪嶺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