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研究“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及考核問題,探求切實可行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途徑,是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是關系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本文以“雙師型”教師的內涵為切入點, 分析了目前應用型大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并從明確認定標準、拓寬引進渠道、完善培養體系、健全考核激勵機制等方面探索了應用型大學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雙師型”教師 問題 途徑
應用型大學以培養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它更強調人才培養的技術性、應用性和實踐性,更加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更加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因此,為實現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需要建設一支既具有較高理論教學水平又具有豐富社會實踐經歷和應用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一、“雙師型”教師的內涵
要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首先要了解“雙師型”教師的內涵。目前,對于“雙師型”教師的說法有許多,比較普遍的說法有“雙證書說”、“雙職稱說”、“雙素質說”、“疊加說”等。
“雙證書說”認為,“雙師型”教師在具有教師系列職稱的同時還具有執業資格或職業技術等級證書。“雙職稱說”認為,“雙師型”教師除具有教師系列職稱之外,還獲得其他系列的專業技術職稱,如工程師等。這兩種觀點從形式上說明了何謂“雙師型”教師,但“雙師”并不等于“雙證”或“雙職稱”的簡單疊加。“雙素質說”認為,“雙師型”教師需同時具備兩方面的素質與能力:一是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較強的教學能力;二是具有豐富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能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這種觀點從內容上指明了何謂“雙師型”教師,打破了單純從證書和職稱角度對“雙師型”教師的機械界定,它更強調“雙師”素質與能力,但它沒有指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標。“疊加說”認為,“雙師=雙證+雙能”,“雙證”是形式,“雙能”是內容,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它僅僅是形式與內涵的簡單疊加。
總的來說,“雙師型”教師是“以教育與行業素質為基本內涵,以教師職稱與行業技術職稱為外在特征,集教師素質、行業素質于一身的具有較高的文化和專業理論水平、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及實踐教學能力的高素質的教育工作者。”ii與普通高校教師相比,他們實踐經驗豐富,專業實踐技能較強;與企業的能工巧匠相比,他們專業理論水平較高,實踐教學能力較強。
二、應用型大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為實現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目標,應用型大學對“雙師型”教師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存在偏差
在實際操作中,“雙證書說”、“雙職稱說”、“雙素質說”等各種學說導致了“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的混亂。單純的以雙證或是雙職稱來認定“雙師型”教師,就會忽略教師的實際素質與能力,無法確保教師是否真正具有實踐教學能力,是否能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雙素質說”雖強調教師的素質與能力,但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標。
(二)“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偏低
教師引進渠道單一,重學歷,輕實踐經歷是“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前,我國高校的師資來源主要是國內外重點高校的應屆畢業生,他們從學校畢業后就直接站上了講臺,普遍缺乏實踐經驗和實際操作技能,不具備“雙師”素質。另一方面,學校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不夠重視,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力度不夠,在學校重理論教學、重科學研究的觀點指導下,教師注重理論研究,而忽視自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高。
(三)“雙師型”教師的素質整體偏低
要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教師首先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歷和過硬的實踐教學水平,所傳授的知識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雙師”素質。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當前應用型大學“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偏低。首先,學校尚未建立系統的“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對教師隊伍的培養多注重專業理論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教師缺乏到企業掛職鍛煉的機會,導致教師在實際操作與實踐教學能力上的欠缺;其次,在現有“雙師型”教師隊伍中,很多教師是因具有雙證而被認定為“雙師型”教師,而缺乏行業一線工作經歷,導致教師實踐操作能力較差,無法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第三,有些教師雖然在從事教學工作之前有一定的行業一線工作經歷,但因遠離行業一線多年,也面臨著專業技能陳舊,缺乏對新科學、新技術的及時更新與吸收,導致教學與社會實踐和生產在一定程度上的脫離。
(四)“雙師型”教師考核激勵機制尚不健全
“雙師型”教師隊伍作為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力量,受到應用型大學的重視,雖在某些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目前“雙師型”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等相關制度尚不健全。首先,在考核評價方面,學校習慣從理論教學、科研及教研等方面來對教師做出評價,從而忽略了對“雙師型”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考核,造成教師對自身專業實踐能力的忽視;其次,現行職稱評審制度更注重教師的教科研成果,使得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發表論文、課題研究等方面,缺乏到企業、行業進行實習實訓的主動性;第三,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大部分學校并未將“雙師型”教師與其他教師區別開來,“雙師型”教師要完成同等的教學及科研工作量,享受同等的工資福利待遇,從而導致教師的積極性不高,不利于“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三、加強應用型大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明確“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
明確認定標準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步,高校可根據教育部對“雙師型”教師的界定,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師資隊伍建設的實際情況,確定“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并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程序。如可根據專業特點,明確某些學科的教師必須具備企業行業工作經歷,方可認定為“雙師型”教師。對于認定的“雙師型”教師,還可根據教師自身的雙師素質劃分初中高等層次,促使“雙師型”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實踐技能。
(二)拓寬“雙師型”教師的引進渠道
通過拓寬引進渠道,加大引進力度,充實“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一方面,可根據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工作的需要,招聘和引進具有行業背景或企事業單位工作經歷的優秀專業人才。聘請具有一線實際生產、操作經驗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或企業高管來校擔任專職教師,承擔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畢業實習指導、青年教師培養等工作。另一方面,建立穩定的兼職“雙師型”教師隊伍。根據專業需求,聘請各行業中基礎理論扎實,實踐操作經驗豐富,懂得教育理論的專業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
(三)完善“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體系
構建完善的“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開展多種形式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工作,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首先,將“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納入學校教育發展總體規劃中,在每年的培訓經費中安排專項經費用于培養“雙師型”教師;其次,有計劃的選派教師到企業行業進行掛職鍛煉,尤其是無任何企業行業工作經歷的青年教師,要通過掛職鍛煉幫助他們獲取實踐經驗;最后,加強校企合作,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研究,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有利于更好的把握行業前沿動態,更好的將社會實際、生產實際融入教學中。
(四)健全“雙師型”教師的考核激勵機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雙師型”教師考核體系,將其與其他教師區別開來,改變重教學、重科研的傳統評價觀念,根據其特點,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考核指標體系,將專業實踐能力和指導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列入考核指標,并占一定的比例,同時,在科研工作量、教研工作量等方面適當降低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在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和職務聘任及晉升方面加大對“雙師型”教師的傾斜力度。鼓勵教師利用自身專業優勢,與企事業單位合作,承擔應用技術型研究項目、技術開發項目。鼓勵教師走出校園,開展技術服務,并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優先安排“雙師型”教師參與科研項目開發、精品課程建設等。在工資待遇、崗位津貼等方面,對“雙師型”教師給予適度提升。
參考文獻:
[1]詹先明.雙師型教師發展論[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11).
[2]陳軼翔.應用型地方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構建[J].邢臺學院學報,2014(6).
[3]華茂發.應用型大學“雙師型 ”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教育論壇),2010(8) .
[4]周衛東.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索[J].教育探索,2013(3).
[5]楊妍旻.多維視域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路徑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
[6]李群.基于校企合作的“雙師型”教師培養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作者單位:武漢東湖學院人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