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實現大學英語聽力自主學習至少必需三個條件:環境、內容和方法。主要使用廣播電視及其英語節目,綜合利用傳統教室和多媒體教室及互聯網等多種媒體,以及對廣播電視英語聽力的方法作具體指導,是大學英語聽力自主學習含有上述三個條件的一種科學教學模式。
關鍵詞 大學英語聽力 自主學習 廣播電視 多種媒體 人腦科學
一、引言
在國外,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三大領域:言語自我指導理論、信息加工心理學以及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自主學習的研究。 Piaget (1977)提出建構主義理論后,對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知識獲取途徑都產生了巨大的撞擊。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主動建構活動的結果,它必須是由每一個認知者在交互式教學和合作、協助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建構,這種教學論更加強調研究問題,把學習變為主動的、輕松的、潛意識的過程。建構主義為自主學習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使對自主學習的研究更加深入。
Henri Holec首先將“自主性” (autonomy) 這一概念引入外語教學。Holec (1981)認為,從學習者角度看,具備自主性學習能力意味著獲得確定學習的目標、內容、材料和方法,確定學習時間、地點和進度,以及對學習進行評估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強弱不僅影響學習成績,而且是作為個體賴以生存的終身學習的前提條件(Skehen 1989; 龐維國 2001)。現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階段,以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所需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最終目標,因此,我國英語教育把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列入教學大綱,并努力探尋自主學習模式和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教育部高教司 2007)。
二、聽力自主學習的理據
Cohen(1990) 指出:“語言學習的成功取決于學習者本人,取決于學習者自身的因素及其充分利用學習機會的各種能力”。二語習得中如克拉什(1981,1985)的足夠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Swain(1985, 1995)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出假設(學習者需要機會有意義地使用其語言資源)等,都說明外語學習主要是在課外進行的。黃源深(2007)也指出外語學習的功夫在課外。此外,語言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獲得,更主要的是技能的習得。克拉什(1989)的技能形成假設(skill-building hypothesis)指出學習者先有意識地學習規則,然后通過練習漸漸使之自動化。因此,這種技能的習得須長期的“千錘百煉”方可出“深山”。 克拉什還認為學習者接收的可理解的輸入越多,習得的就越多。韓其順等(1995)提出語言習得是一種心理過程,吸收總是小于輸入,要增加學習過程中的吸收量勢必要擴大輸入量,教學中要使學生獲得最大理解輸入量。如何能夠在課內和課外增加輸入量,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這在課內是做不到的,最重要的是要依靠課外。聽力作為學習和使用語言的一種重要技能更需學習者本人課外大量的練習。既然自主學習能力是作為個體賴以生存的終身學習的前提條件,聽力學習又主要依靠課外,那么聽力自主學習模式就理所當然了。
三、聽力自主學習的條件
根據Holec的自主學習的定義,實現大學英語聽力自主學習,至少必需三個條件,即環境、內容和方法。
1、環境 Esch (1996), Benson(1997), Wenden (1998)等都認為自主學習中的關鍵是教師為學習者提供環境。英語自主學習在國外產生和發展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目的語語言環境和文化環境(陳冬純 2006)。在我國,多媒體教學被廣泛認為是彌補了這一環境的缺乏。然而,受時間、地點、多媒體教室少而學生人數多等等客觀因素以及一些主觀因素的制約,多媒體遠遠做不到這一點。多媒體的作用被嚴重夸大了(王建梅等 2005;孟臻 2006),多媒體并不等于環境(陳冬純2006)。另一方面,人腦研究表明,人腦對學習既是有意識的也是無意識的。人腦是善社交的。這就是說知識不僅可以在教室里通過正規的學習獲得,也能在教室外的真實生活中獲得(劉美華等 2008)。克拉什早就指出,在語言輸入過程中應該遵循“此時此地”的原則。即輸入的語言信息必須真實,因為語言習得只有在真實的語境中才能順利實現,語言交際行為也只有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才能成功實施,并且實現說話人的意向目的。根據克拉什的情感過濾假設,學習者在不焦慮、不擔心“丟面子”的環境下,理想的習得就會實現。此外,建構主義把學習變為主動的、輕松的、潛意識的過程。作為語言重要技能的聽力就更是如此。然而,多媒體學習既不是真實生活中的無意識的輕松的學習,又不是具有主動的、社交性的學習。因此,多媒體不僅不能代替環境,而且也不符合人腦科學及二語習得的相關假設。如果在多媒體和傳統教室的基礎上,在課外通過廣播、電視再大量輸入英語節目,并且利用互聯網進行交流、互動、反饋,那么,不僅能提高學習者語法能力(Swain 1985),而且語言環境的缺乏將會大為改善。在理論上,綜合使用多種媒體不僅符合建構主義把學習變為主動的、輕松的、潛意識的過程的理論,而且符合人腦對學習既是有意識的也是無意識的以及人腦是善社交的研究發現。在實踐上,這不僅解決了多媒體數量、輸入內容的數量和質量的嚴重缺憾,而且又可以充分利用廉價的、幾乎閑置的廣播電視等物質和教學資源。根據上海交通大學的調查,83%的學生喜歡通過聽廣播、錄音和看電視英語節目來學習英語(蔡基剛 2002)。
2、內容 大腦研究表明,人腦是好奇的。人腦會對新的事物產生好奇,面對新思想、新語言和新挑戰,大腦會變得極其活躍。人腦是追求涵義的。對人腦來說,涵義比信息更重要。如果信息具有涵義,大腦很可能將之儲存起來(Sousa 2006:48, 轉引自劉美華等,2008)。實際生活中,由于知識信息和交際技能需求的驅動,人很容易把外語學習從工具性動機變成融入性動機。一旦變成了融入性動機,那么外語學習就會主動,對語言學習和使用造成持續的影響(Gardner Maclntyre 2006:222)。劉儒德(2001)、丁遠坤(2003)、王新(2007)提出了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和教學模式,指出基于問題的學習是指圍繞真實世界中問題的解決而建立起來的學習行為,它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吻合,強調把學習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習者合作學習來解決問題,建構隱含于問題背后的新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認為因為實際問題通常具有結構不明、解決途徑多樣的特點,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時很容易從不同角度入手,因此,基于問題的學習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還能開發學生批判性思維,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普遍使用傳統的聽力教材或(和)多媒體聽力材料。無論是傳統的聽力教材還是多媒體聽力材料的內容基本上是早已制作好了的,多媒體網絡課件大多也是課本內容的大搬家(蔡基剛 2002),與廣播電視英語節目相比,它們知識信息的時新性、趣味性、與實際生活的直接聯系要遜色得多,里面的問題虛擬成分較大,與真實生活脫節。由于不是真實生活中的問題,信息沒什么涵義,人們對其不好奇,在實際生活中對其需求不大,因而研究它們的動力也就不大,更不會把英語學習變成融入性動機。廣播電視英語節目則恰恰相反。再者,課外環境下大量時間大量的英語節目輸入不僅符合克拉什的情感過濾以及足夠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假設,而且也是傳統及多媒體材料做不到的。此外,能聽懂語速較慢(每分鐘130-150詞)的英語廣播和電視節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點,能運用基本的技巧,也是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對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之一。因此,基于人腦科學研究及人的社會生活需要的廣播電視英語節目既是大學英語聽力的目的,又是達到此目的的手段。
3、方法 從理論上來說,根據自主學習的定義,真正的自主學習是一種理想狀態(Nunan 1997:193)。筆者認為實際狀態下的自主學習是真正的自主學習的過渡階段。它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朱玉梅 2007)。既然是過渡階段,就必須有教師的指導。Littlewood(1999)也提出后攝自主(reactive autonomy:教師指導介入前提下的自主學習)的學習行為對東方學生可能更有效果。徐錦芬等(2004)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普遍較低。王艷(2007)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自主學習中,學生對教師在咨詢、鼓勵、培訓和教材編寫上的作用尤為期待。史瑋璇等(2007)指出學生在聽力中的自主學習程度偏低,(聽力)自主學習的方法也有待加強。筆者(2011)對參加本人開設的全校性選修課“美國之音特別英語收聽指導”班的來自全校12000名學生中的50人的調查問卷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學生以前對于廣播電視英語節目處于盲目、無奈、“費時低效”和半途而廢的的狀況。筆者對國內外語類核心期刊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就廣播電視英語聽力的具體指導方法,尚無人涉獵,更無人研究不同程度的學生和同一學生在不同階段對節目的選擇、主要技能培訓、相關知識的探求、合作互動、反饋輸出信息的手段,使學習者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真正聽懂節目,提高聽力能力。因此,大學英語聽力自主學習中,教師在廣播電視英語聽力的策略、技巧等方面對學生提供咨詢,對學生進行相關技能訓練、編寫適當的廣播電視英語聽力自主學習的輔助教材,變得尤為重要。
四、結論
綜上所述,實現大學英語聽力自主學習至少必需三個條件:環境、內容和方法。基于建構主義自主學習理論、二語習得理論和人腦科學研究,主要使用廣播電視及其英語節目,綜合利用傳統教室和多媒體教室及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對廣播電視英語聽力的方法作具體指導,是含有上述三個至少必需的條件的一種科學教學模式。這在理論上創立了一種新的科學的現代大學英語聽力自主學習教學模式; 在實踐上利用廣播電視在生活中自主學習英語聽力,投資小、學習時間多、內容豐富科學、學生人數不限,可謂一本萬利,同時還節約了增加多媒體教室等的巨額成本,又充分利用了現有的多媒體教室、互聯網、校園廣播等教學資源,所以有非常大的經濟價值。
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聽能較弱大學新生二語聽力習得實證研究》(項目編號:14C0500)的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Cohen A. Language Learning: Insights for Learners,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M]. New York: Newbury House, 1990.
[2]Esch E. Promoting Learner Autonomy: Criteria for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Methods [A]. In R. Pemberton et al (eds.) Taking Control: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C].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6. 35-48.
[3]Gardner, R P. Maclntyre An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in language study: Who says it isn’t effective? In H.D.Brown S.T.Gonzo (eds.), Reading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Beijing: Beijing World Public Company, 2006
[4]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5]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6]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7]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1985.
[8]Littlewood W. 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 20/1:71-94.
[9]Nunan D. Designing and Adapting Materials to Encourage Learner Autonomy [A]. In P. Benson and P. Vol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C]. London Longman, 1997.
[10]Skehan P.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9.
[11]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C]. In S. Gass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
[12]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M]. London: Prentice Hall, 1998. 15-18.
[13]蔡基剛.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壓力[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 2002(3).
[14]陳冬純. 試論自主學習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定位[J]. 外語界, 2006(3).
[15]丁遠坤. 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及其啟示[J]. 高教論壇, 2003(3):165-168.
[16]韓其順等. 全面貫徹教學大綱,努力提高教學質量[J]. 外語界, 1995(1).
[17]黃源深. 英語學習的功夫主要在于課外——英語教學談之三[J]. 外語界, 2007(6).
[18]劉美華等. 以人腦研究為基礎的外語教學[J]. 外語界, 2008(6).
[19 劉儒法. 問題式學習:一條集中體現建構主義思想的教學改革思路[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1(5):53-56.
[20]孟臻. 反思多媒體外語教學[J]. 外語界, 2006(6).
[21]倪清泉.大學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相關性實證研究[J]. 外語界, 2010(3).
[22]潘登. 外語教學電臺與英語專業聽力自主學習模式的整合[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2010(5).
[23]龐維國. 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1, 20(2):78-83.
[24]沈志法. 聽力自主學習和“英語寢室”相結合的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模式設計[J]. 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0(4).
[25]史瑋璇等.英語聽力自主學習方法探究[J].外語學刊, 2007(6).
[26]王建梅等.對我國大學英語多媒體網絡化教學的再思考[J].外語界, 2005(4).
[27]王新. 基于問題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探討[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2).
[28]王艷. 自主學習者對教師角色的期待[J]. 外語界, 2007(4).
[29]夏炎青. 互動式在線外語電臺在大學英語聽力自主學習中的應用及發展策略[J]. 電化教育研究, 2010(7).
[30]徐錦芬等.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調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 2004(1).
[31]朱玉梅. 語言學習中的自主學習[J].外語學刊, 2007(5).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