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盜版技術越發高明,盜版書在市場上屢禁不止。盜版書在中國擁有的龐大市場,讓“閱讀”成為全民性的文化活動,不僅違反著作權法,也是對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侵害;盜版商為謀取暴利,使盜版書混跡于圖書市場難以辨別。本文通過對盜版現象的一些思考,希望可以對未來出版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 盜版 圖書發行 反盜版技術 圖書流通
盜版活動猖獗,幾乎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沿街叫賣的、各大書市超低價格的圖書,絕大部分都是盜版書。讀者因正規書價過高和盜版技術越發高明、盜版書超低價格而選擇盜版書。出版社選題跟風現象嚴重,質量低劣,在某種程度上也加重了盜版現象。
“盜版書”是沒得到圖書版權所有方授權和出版管理部門審批而私自印刷出版的圖書。從盜版書的制版與印刷過程來說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印刷單位不嚴格遵守與出版商的合同而私自加印的圖書;二是將原版圖書重新錄入或掃描,重新制版印刷。
一、盜版書的銷售渠道和市場基礎
盜版書擁有一條產業鏈,印制是其一部分,盜版書的流通是盜版商贏取暴利的主要途徑。盜版書的銷售地點主要有:流動書攤、零售書店、火車站候車廳的書攤、圖書批發市場、網上圖書、大型書市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定,只有新華書店發行所、省級新華書店、國家正式出版社享有圖書總批發。然而近年,少數新華書店違規“倒進貨”事件屢有發生。“倒進貨”就是新華書店向沒有圖書總發行權的、非國有的書刊批發單位進貨。
盜版書的市場基礎主要包括圖書價格和市場需求兩個方面。從圖書本身的價格看,面對正版與盜版的高差價,人們傾向于后者。隨著盜版技術提高,盜版書錯誤減少,質量變好,而一些出版社為杜絕盜版現象,美化裝幀,優化紙質,成本提高,也造成了“正版書越來越貴,盜版書越來越便宜”的現象。
從市場需求方面看,正版書用豪華印制去打市場,高價碼嚇跑主顧,而盜版書把握購書人的心思,大力實行“低價傾銷”。
二、出版社反盜版技術的升級
1、盜版書的危害
損害出版社和國家的利益,給出版社和國家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損害作者著作權,盜版書粗制濫造、錯誤百出也使作品受到玷污。非法的經營手段沖擊了優秀書刊的合法經營,擾亂市場秩序。
2、反盜版技術的升級
在盜版書產業鏈中,出版社的正版精品圖書往往會被價格低廉的盜版書占去大半市場,改進反盜版技術成了當務之急。
(1)防偽標記“加密頻道”。防偽標記是出版社常用的防盜措施。出版社在圖書設立防偽標記后,又對本社的暢銷書進行加密,即在條型碼中注入數字密碼。
(2)改變出版流程。了解市場后,基本足量印刷成品書,推向市場,跟著進行宣傳活動。這有效避免信息早泄,使不法書商沒有盜版機會,確保正版書最大限度占有市場。
(3)圓弧外翻勒口加精制封面。時間的拖延,質量的高精度,成本的高投入,這三招幾乎成了現代出版社讓盜版商望而卻步的“殺手锏”。
(4)“地方糧票”作防偽標志。中國經濟出版社的《當頭棒喝》,貼在封底的防偽標志是一張1975年版的吉林省地方糧票,統一覆膜。這增加了盜版的難度,也使圖書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5)低價出擊。商務印書國際有限公司的《漢英雙解新華字典》,采取難以仿制的黑白水印,進行精品低價的營銷,定價由40元降到26元,對于一本31.75印張的精裝辭書來說,26元的低價位、精美的包裝和精良的印質,讓盜版商望而卻步。
3、政府加強打擊盜版力度
各級地方政府需加大打擊力度,增強全社會的反盜版意識,要做到幾下幾點:
(1)完善有關法規,體現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精神,查處制作出版、銷售儲運、走私夾帶等各類非法出版活動。
(2)突出重點,嚴歷打擊重大盜版案件。要認真分析線索,深究盜版源頭,力爭鏟除盜版活動。
(3)規范市場管理。規范出版物復制企業的經營活動,加強對源頭的管理。清理市場,規范經營,封堵盜版制品的銷售渠道。
(4)通過輿論宣傳,提高全社會反盜版的自覺性。通過舉辦展覽、銷毀盜版光盤等活動,揭露盜版的社會危害性,增強社會各界打擊盜版的積極性。
(5)在政府大力宣傳中,民眾自我抵制盜版意識要增強。樹立法律意識,維護法律尊嚴,同盜版行為作斗爭。宣傳盜版的危害,維護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為我國的出版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王喜凱.新華書店“倒進貨”現象值得注意——盜版書的一個流通渠道[J].中國出版,1997(3).
[3]王新民.盜版書的危害與對策[J].中國出版,1994(5).
[4]楊暢.對圖書定價模式的研究[J].現代企業文化理論版,2011(17).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