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紅安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紅安精神仍然具有非常豐富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 紅安精神 價值取向 和諧社會 先進性
紅安,原名黃安,1931年12月由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決定,由“黃安”改名為“紅安”。她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是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是鄂豫皖蘇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安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獻出了十四萬英雄兒女的生命。據統計,參加革命的每三個紅軍戰士中就有一個是紅安人,每四名犧牲的紅軍戰士中,就有一位是紅安籍英烈。她是赫赫有名的將軍縣,“二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奇跡,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跡。十四萬英雄兒女的鮮血和生命染紅了紅安的大地熔鑄了偉大的紅安精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繼承和弘揚紅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紅安精神的價值取向
(一)堅定的革命信念
堅定的革命信念是革命力量的源泉,也是紅安精神的靈魂。紅安的革命者堅信什么?堅信馬克思列寧主義、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信為之奮斗的革命事業必定勝利。當革命處于轟轟烈烈的高潮時期,紅安人民以“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的革命熱情投入革命戰爭,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對革命的堅定信念!當革命處于白色恐怖的低潮時期,紅安人民不怕殺頭、不怕滅九族、不怕連累諸親六眷,聚集在黨的旗幟下,堅持戰斗,靠的是什么?靠的仍然是對革命的堅定信念。這種執著堅韌的理想信念,經過嚴酷斗爭的錘煉,歷久彌堅,氣貫長虹,在動員組織全體民眾團結一致投入革命戰爭,建立新中國的斗爭中,產生了巨大的感召力、號召力。
(二)頑強的戰斗作風
“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尤其是在當時戰爭的環境下,連續行軍、連續作戰、頂酷暑、冒嚴寒、喝臟水、吃臟飯,幾天幾夜睡不上覺是家常便飯。然而,紅安革命者不畏艱難困苦、不畏戰斗殘酷,敢于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困難,敢于同強敵作斗爭,不怕死不要命。這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頑強戰斗作風正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紅安革命斗爭相結合,在紅安革命者身上戰線出來的高貴品質和革命氣節,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無數優秀紅安兒女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置個人生死于度外義薄云天、氣壯山河,從而使黨獲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強大力量。
(三)高尚的思想品質
“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這是紅安革命者無產階級生死觀的真實寫照。無論是在大革命失敗后的腥風血雨中,還是在日寇“三光”鐵蹄的蹂躪下,面對敵人血淋淋的屠刀,在決定個人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們中的許多人總是把生存的希望讓給同志,讓給群眾,以自己的犧牲換取革命群眾的生存和安全。這種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正是紅安精神最閃光、最難能可貴之處。
(四)無私的奉獻精神
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這個軍隊之所有力量是因為所有參加這個軍隊的人都是具有自覺的紀律;他們不是為著少數人或狹隘集團的私利,而是為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著全民族的利益而結合而戰斗的。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宗旨”。紅安革命前輩們為了全民族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參加革命,“不要錢,不要家,不要命”,在革命崗位上他們不圖地位高低、不計個人得失、舍身忘己、一心一意為革命作出貢獻,這種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源于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源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源于高度自覺的歷史責任,這就是紅安精神的核心和主要特征。
上述四個方面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形成了光照千秩的紅安精神。它凝聚著革命前輩的心血,是在革命斗爭的烈火中錘煉的泱泱中華的民族魂,閃耀著共產主義思想的火花,它是老一輩紅安共產黨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繼承和發揚紅安精神,必將激勵我們戰勝艱難險阻,踐行“三個代表”,向著“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邁進。
二、弘揚紅安精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
(一)弘揚紅安精神,構建和諧社會,靠科學發展觀統領
紅安精神中蘊含的科學發展思想要素與科學發展觀是一脈相承的。紅安革命先輩們堅持以人為本、培養造就大批治黨治國治軍高級將帥的人才思想;按人民戰爭的客觀規律辦事、發展壯大革命隊伍和革命根據地的成功經驗都是構成科學發展理論思想素材??茖W發展觀的形成和發展凝聚了幾代共產黨人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最新成果,是統領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思想,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和諧社會始終是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社會。新中國的建立,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制度基礎,使中華民族數千年夢寐以求的和諧社會創建成為可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奠定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極大地推動了和諧社會創建的工作進程。從中華民族的歷史演進和當今時代社會現代化發展趨勢看,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特別是由于諸多發展條件上的制約,它還是一個探索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更是一個充滿艱難和曲折的過程。完成如此艱巨復雜的歷史任務,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突出人的主體性地位,尊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中的主導價值和能動作用,把提升人的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創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全面發展,就是堅持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整個社會領域的共同發展和全面進步,而不是僅僅用單一的經濟增長指標去衡量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堅持協調發展,就是要堅持城鄉統籌、區域統籌、經濟社會統籌、人與自然和諧,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的發展原則,從全局的高度和發展的向度上,及時調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提升人在社會發展中應享有的公平與正義,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堅持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協調,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堅持走社會進步、人民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之路。因此,只有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才能推進和諧社會的全面建設。
(二)弘揚紅安精神,構建和諧社會靠精神力量的支撐
偉大的紅安革命斗爭產生了崇高的紅安精神、崇高的紅安精神支撐和推動偉大的事業。在革命戰爭年代的紅安革命先輩們,無論是在轟轟烈烈的前線戰場,還是在默默無聞的后方工作崗上,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獻身,鞠躬盡瘁,死而后己。只要是黨的需要、革命工作需要,無論在哪里,都忘我工作,始終都保持和發揚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搏精神。歷史和現實是相通的,雖然歷史在前進、社會在發展,我們所面臨的任務在變化,但紅安精神永遠不會過時,仍然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巨大的精神動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是千百萬人民群眾創造性的偉大事業。既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堅實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強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撐。歷史和現實都證明,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包括紅安精神在內,不僅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思想保證。起著凝聚思想、提升道德、引導輿論、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有強化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使之成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和全體人民精神上的主心骨。才能筑牢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強了,有統一的指導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我們就能同甘共苦、和衷共濟、為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奮斗。
(三)弘揚紅安精神,構建和諧社會靠利益關系的調整
紅安革命前輩們參加革命,不僅不是為了掙錢養家,而且都舍得棄家不管,舍得掉腦袋。這種不圖名利,只圖貢獻的犧牲精神,就是紅安革命戰爭時期,人們共同的價值觀念。這種把人作社會價值觀的主體,把人的精神作用作為處理利益關系價值追求的思想。對于我們今天調整人們的利益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現實的指導作用。
和諧社會通常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即和諧社會的自然基礎,表現為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合理利用和開發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榮共生。達到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和諧,表現為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相互諒解、相互誠信的人際交往。達到公平正義、誠信友善、安寧有序;三是政府與公民的和諧,表現為個體與群體、個體與整體的相互依賴、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相互完善的和諧互動。達到民主法治、平等友愛。當前,我國各種關系基本協調、政局基本穩定、社會基本和諧,這是社會發展進程的主流。但是,應當客觀的、清醒的、冷靜地看到,在基本協調、穩定的前提下,我國社會各類關系和矛盾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和問題。尤其是人民內部的某些關系與矛盾趨于復雜和緊張,既有不安定的隱患,也有不和諧的因素、集中表現在收入差距持續拉大;階級、階層加速分化;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群體性事件大幅度上升等。這是我國經濟轉軌、經濟轉型、多種矛盾集中凸現的結果。這些矛盾和沖突,呈現的形式雖然不同。其實質是多種利益關系上的矛盾和沖突。因此,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是要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均衡機制。要引導社會大眾正確面對各種變化、各種矛盾糾紛和利益沖突,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和諧社會向增長均衡、機會均等、社會公平的方向發展,實現社會成員結構從“葫蘆型”向“橄欖型”轉變,把社會分化、社會差別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
(四)弘揚紅安精神,構建和諧社會,靠黨員先進性傳承
紅安精神,是紅安共產黨人追求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踐行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是用共產黨人的奮斗和犧牲換來的。她緣于共產黨人的先進性,體現共產黨人的先進性。今天,我們傳承和發揚紅安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關鍵的是要把黨自身建設好,使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永葆共產黨人先進性的政治本色。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包括發展、改革在內,從低度和諧向高度和諧逐步轉變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在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共產黨員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先鋒模范作用是我們黨的先進性的根本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要有強烈的黨性意識和親民意識。無論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都要做到牢記宗旨、謹記職責、知民所想、察民所慮、親民所愛、為民所需。在多做親民、富民、安民、利民的好事實事中體現先進性。要通過開展扶貧幫困活動,理順情緒、協調關系、化解矛盾,在穩定中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是長期而偉大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以及各種社會矛盾會始終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和諧社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社會矛盾。舊的矛盾解決了,又會產生新的矛盾,只有建立利益平衡和協調機制,才能在不斷解決矛盾和化解沖突的過程中保持社會和諧,保證構建和諧社會的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