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轉變農民觀念的緊迫感和重要性
(一)農民是農村現代化的主體,農民又是整個現代化轉移所指向的客體。
在我國廣袤的農村地區,專職務農的勞動力數量急劇減少,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空心化”現象十分普遍,有統計數據顯示,農村勞動力平均年齡接近50歲。另外一個方面,留在農村的務農勞動力文化程度較低,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導致農業新技術很難有效推廣。廣大農民普遍對現代農業“沒有興趣”,不愿意讓下一代繼續從事農業的占多數,國家劃撥很多財政資金開展的職業院校涉農專業對學生和家長沒有吸引力,應屆初中和應屆高中畢業生就讀涉農專業的人數大幅度萎縮,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輕農、去農、離農”現象嚴重。
中國的改革發軔于農村,當市場經濟的建設達到一個高度時,國家適時作出了“以城促鄉、以工補農”的決策,加大對農村的公共投入,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為田野注入新的希望,為農村注入新的活力。農村,農業,農民,起主導作用的永遠是人,當前制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是一些農民落后思想觀念,只有不斷地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才能使農民積極地適應新情況,形成新思路,推出新舉措,開拓新局面,農村才能呈現出生機和活力,農民要跟上現代化的步伐,必須從觀念上走出新天地。
要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力度,著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著力培養造就新型農民,切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實踐證明,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鍵是發揮好廣大農民的主體作用。
(二)目前我國農民整體科技文化素質有待提高,思想觀念有待轉變。
小平同志曾經說過,解決農業問題最終要靠科技。可是不少地方政府通過行政命令,要求農民采用新技術新品種,這種做法的好處是簡單迅速,但也經常脫離實際,結果適得其反,為此,必須把農民教育培訓、培養新型農民放在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位置,作為當務之急抓緊抓實,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來發展現代農業勢在必行。 事實上,貧困地區別說是農民,就是很多縣鄉鎮干部的觀念也很落后,“小農意識”是歷史給農民的定性。農業強大不起來,因“小農意識”作怪;農村發展不了,有“小農意識”的制約;農民富裕不了,是“小農意識”造成的。總之“小農意識”是造成“三農”發展落后的根源。為了清除這個制約“三農”發展的根源,提升農民的素質,就必須從轉變新型職業農民的觀念做起,讓農民能站在致高點上看世界,思考和制定自身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又好又快的發展高效農業產業,實現農業產業增產、增效與農民的增收。通過農民培訓工作基本實現廣大農民從經驗型向知識型轉變、從單干型向組織型轉變、從身份型向職業型轉變、從被動型向主體型轉變,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職業農民”是一個新名詞,職業農民教育更是一個新課題。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
(一)由“身份”到“職業”的變革。對于“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現在是:“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那將來到底誰來種地?擺脫相對于傳統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職業農民相當于職業經理人,以種地為職業,用專業的水平,讓土地發揮最大效益。新型職業農民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和新生代型。同時,劃定了新型職業農民初、中、高三級在年齡、文化程度和收入等方面的標準。未來還將探索農業產業項目的職業農民準入制度,確保農業資源要素向職業農民聚集,并在政策上對職業農民進行扶持。
(二)新型職業農民“新”在哪里。新型職業農民到底“新”在哪里呢?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與傳統農民、兼業農民不同,新型職業農民除了符合農民的一般條件,還必須具備以下3個條件:新型職業農民是市場主體。傳統農民主要追求維持生計,而新型職業農民則充分地進入市場,并利用一切可能使報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較大經營規模和較高收入水平;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把務農作為終身職業,而非短期行為;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觀念,不僅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還要求其行為對生態、環境和社會承擔責任,示范帶動更多農民致富。
(三)“新型職業農民”將成農業發展主力軍。“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面朝黃土背朝天”……人們以往對于農民的刻板印象,今后可能要徹底改觀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吸引了各方關注。
在傳統觀念中,農民指的是“農村居民”,更多表示的是一種世代相襲的身份。而在新時期,農民應該更確切的定義為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人。那么,何為“新型”,如何“職業”呢?
在傳統觀念中,農民指的是“農村居民”,更多表示的是一種世代相襲的身份。而在新時期,農民應該更確切的定義為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人。農民如果成為一種“職業”,那么勢必就需要在勞動力市場上與其他職業共同競爭,吸引人才。
(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一提城市白領,就是寫字樓、高大上;一提鄉下農民,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現在要是說沒有專業技能、不懂生產經營就不是個合格農民,恐怕沒有幾個人相信。”濟南市長清區培養的首批“新型職業農民”、萬德鎮界首村茶農蘭京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一肚子不服氣,“什么時候‘農民’不再是身份的標簽,而是最有含金量最搶手的‘高大上’職業,那咱國家才能說真的富強了。”
農民前面加了職業兩個字,跟“老農民”就不一樣了。職業農民的職業關鍵詞,是規模經營、科技含量、現代化管理經營手段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在全國人大代表梁建勇看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已經成為中國的戰略問題。梁建勇覺得,要讓農民有尊嚴、有舞臺、有技能、有保障。
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上,他覺得要“四有”:促進主體年輕化,讓農民有尊嚴;促經營規模化,讓農民有舞臺;促進技能現代化,讓農民有施展空間;促保險社會化,讓職業農民有保障。
(作者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