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農村面源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關鍵詞】農村面源污染;危害;防治措施
0.引言
農村面源污染(R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指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活動中,溶解的或固體的污染物,如農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農藥重金屬、農村禽畜糞便與生活垃圾等有機或無機物質,從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徑流沖刷作用下,通過農田地表徑流、農田排水和地下滲漏,使大量污染物進入受納水體(河流、湖泊、水庫、海灣)所引起的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是目前中國農村環境質量下降的主要形式,對生態系統功能、人類健康和經濟發展等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尤其是導致流域水環境和水資源的惡化,從而影響到人類賴以生存的淡水資源。因為農業面源污染隨機性大、時空范圍廣、潛伏周期長、成因復雜,使其近年來成為國內環境領域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1.農村面源污染成因分析
1.1化肥、農藥及其他農業有害投入品污染
這類污染在當前農業面源污染中面最廣、治理難度最大。隨著農業生產投入的增加,化肥、農藥、農膜等各種投入品大量施用,在農業快速發展、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時,農業污染也隨之加重。近年來,隨著我國小城鎮建設步伐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生產中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化肥、農藥對農業的貢獻是無可爭議的,但盲目地過量使用化肥以及施用不合理會造成土壤酸化、土地板結、肥力下降,而化肥、農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未被利用的部分則通過徑流、反硝化、吸附和侵蝕等方式進入環境,污染水體、土壤和大氣。
1.2農村生活污水污染
經調查研究分析,農村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所導致的后果是:地表水質嚴重下降,農村居民身體健康受到影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金華市有4900個行政村,118.3萬農戶,每年排放的生活污水約2.3億噸。至2007年全市實施生活污水治理的村有245個,年處理生活污水1398萬噸,僅占需治理量的6%。農村生活污水還處于無序排放的狀態,并且已成為水體環境的重要污染源。
1.3農用薄膜使用量增加
隨著農業發展步伐的加快,蔬菜保護地面積不斷擴大,農用薄膜的使用量逐步上升,實際回收率90%,有10%左右的薄膜散落田間地頭,大部分殘留在土壤中,大約經達60年的時間才能全部降解,在降解過程中一些有害物質隨土壤中地下水的滲透對水體造成一定的影響。
1.4畜禽糞便未完全資源化利
由于畜牧業和家禽業的發展,一些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大戶不斷涌現。部分糞便隨著沖洗水又通過溝、渠和地下滲透進入河流,少數養殖戶將豬圈建在家前屋后的池塘邊,糞便未經處理直接排出,也造成了水體的污染。
1.5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意識薄弱
由于農村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隱蔽性、隨機性、不易監測、難以量化等特征,同時又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人們對農村面源污染認識不足,特別是農業生產者沒有防治意識,沒有成為面源污染防治的主力軍,致使面源污染持續發展。
2.農村面源污染危害分析
排水和地表徑流進入江河湖海導致藻類及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體溶解氧下降,水質惡化,魚類和其它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我國五大湖中,巢湖已進入富營養化階段,太湖和洪澤湖正向富營養化階段過渡,鄱陽湖已趨于中營養化階段,洞庭湖也向中營養化階段發展。據對我國污染源的調查,來自農村面源的總氮排放量達2767914噸,占該地區總氮排放量的3611%,其中化肥流失占農村污染源的5815%;在滇池的氮、磷污染中,來自農田地表徑流的氮磷分別占總量的53%和42%。
土壤性質改變和肥力下降:在酸性土壤的耕地上長期施用生理酸性肥料可導致土壤變酸,影響作物生長。施肥不當可促進土壤腐殖質的礦化,分散土壤膠體,改變土壤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造成土壤板結;還可使土壤中某些元素活性改變,變成植物難以吸收的形態。
過量施肥使農產品品質下降,導致蔬菜中硝酸鹽含量嚴重超標,直接危害人體健康。據對34種主要蔬菜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研究,某些食用量大的綠葉菜類、根莖類菜更易富集硝酸鹽。某些磷肥含鎘、砷等重金屬較多,也會增加蔬菜、糧食中的重金屬含量。
3.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3.1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
針對全市畜禽養殖業發展較快、污染日益嚴重的狀況,大力推行生態養殖模式,鼓勵對畜禽糞便實行綜合利用,做到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發展養殖小區,實行人畜分離,引導養殖戶向小區聚集。根據環境的承受能力適時控制養殖規模,設立禁養區、限養區和非限養區,對新建、改建養殖設施實施“三同時”和排污許可制度。
3.2科學施用農藥和化肥
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治技術,建立安全用藥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以蟲治蟲、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示范,采取誘殺等農業防治措施,盡量減少農藥使用量。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及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增加有機肥施用量,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結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大力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加強管理,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3.3加強無害化處理污染物力度
在農村積極推行“一池三改”,加快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廣應用。加快沼氣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工程建設,建設必要的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因地制宜抓好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做到達標排放。
3.4高度重視農村飲用水源保護
加強城鎮和農村人畜飲用水源地規劃建設,制定嚴格保護措施,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切實保障農村人畜飲水安全。
3.5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按照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貌美觀的原則,開展村鎮規劃,到2020年,基本形成中心村、中心鎮群落。房前、屋后和庭院栽花種草,農戶基本都能利用沼氣和太陽能等潔凈能源。加強農田林網建設,綠化村莊,提高林木覆蓋率和生態效益。
3.6努力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我國農民生活水平、受教育水平整體落后于城鎮,而近些年農村地區受教育水平較高的中青年大規模進入城市打工,導致農村居民和農業主要勞動力以中老年和婦女為主,大多環保知識匱乏,環保意識相對淡薄。政府可以通過培訓、宣講、輿論引導、專題電視節目等方式打造立體式的、有針對性的農村環境保護宣傳和教育平臺,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從根本上促進農業生產生活主體造成的污染減量。
3.7引導農村垃圾分散化處理
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村垃圾和污水分散化處理。目前我國農村垃圾處理主要采取“戶清掃——村收集——鎮運輸——縣(市)處理”的模式,總的來說是采取集中化處理的方式。事實上,農村垃圾與城鎮垃圾從成分上來說區別較大,更適宜采用分散化處理、就地資源化利用的方式。在進一步做好源頭垃圾分類的基礎上,可以將難以自然降解的塑料袋、包裝材料、電池、電子廢棄物等垃圾延續集中化處理方式,而餐廚垃圾、農產品殘余物等可通過小型資源化處理設備加工成動物飼料、生物燃料,人畜糞便可分戶或小規模集中堆肥或生產沼氣。就地資源化處理既可以降低垃圾清運成本,而且可以減小農村生產生活成本,從碳氮大循環的角度看,還有利于土壤質素的改善,減少化肥的使用,長期改善土壤結構,有效提高土地可持續生產能力。
3.8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研究和推廣力度
加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農藥、化肥、飼料、食品添加劑和調味劑等投入品的研發應用。
推廣適用的農作物無害化防治技術,優先使用生物農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等有害生物控制技術和有機肥,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大力推廣生物肥、有機肥的使用和營養平衡施肥技術。
加快病蟲害預警體系建設,制定科學的防治策略,廣泛利用多抗優質良種和綜合防治措施,提高作物的抗病蟲能力。四是推廣土肥適用技術,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平衡配套施肥等土肥適用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高農民科學施肥水平,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農業生產化肥投入量,有效減少和控制農業污染源。
【參考文獻】
[1]村面源污染的環境影響及控制對策[J].環境與可持續展,2013(04).
[2]農村面源污染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及其控制對策[J].農技服務,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