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設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鍵是農業人才。農業行業特色和現代農業的發展給農業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農業高校人才培養規模的基礎上,研究影響農業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因素,提出開展基于人才培養標準的教學改革、利用協同創新中心有效載體、利用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重要平臺、構建開放式教學平臺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等措施提高農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農業院校;人才培養;現代農業教育改革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實現上述要求,關鍵是發揮好農業人才的作用,這對農業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社會各界對地方農業高校的人才培養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高等農業教育需要摒棄傳統培養思路,調整人才培養質量觀,大膽推進農業教育改革,對人才培養標準重新定位,積極進行教學探索,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1.農業高校人才培養規模情況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已達2491所,普通本??普猩?998330人,在校學生24680726人,高等教育規模位居世界第一。本科生教育是高等農業人才培養的重點,是 “三農”工作人才的主要來源,而高等農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的規模情況不容樂觀。根據2004-2008年的統計數據,農業高校人才培養的相對規模持續下降。
農業院校數量保持穩定,比重持續下降。2004-2008年間,全國本科院校數量有較大增長,增加到1079所,眾多高校開設農科專業,涉農高校數量有較大的增長。全國高校中開設涉農本科專業的高校從2004年的236所增加到2008年的337所,增長42.8%,由于本科院??傮w增加,全國本科院校中涉農院校的比例從34.5%下降到31.2%。浙江大學等綜合院校憑借其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規模區位、科研實力等方面的優勢,合并農林院校,擴展學科門類開設涉農專業,將學科建設拓展到傳統由農業院校主導的農學類學科領域。
招生人數穩定增長,相對規模不斷下降。2004-2008年間,全國本科招生人數有較大的增長,2008年比2004年增幅達41.53%;同期農林院校為了提高招生就業率,開設非農專業,全國涉農本科專業招生增長25.20%;農林院校涉農本科招生人數僅增長5.52%。
近幾年,由于涉農專業就業相對困難,開設農科專業高校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基本穩定,農林高校涉農專業招生保持低速增長態勢,非農專業增長仍然較快,農林人才培養相對規模仍處于持續下降的狀態。
2.影響農業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因素
2.1教育方式過于注重理論
農業高校大部分注重傳授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認識不足?,F代農業越來越注重實踐教學,傳統教學方式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導致缺課、逃課甚至厭學現象發生。
2.2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高等教育主要包括???、本科和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不同學歷層次的教育中,農業高校學科和專業劃分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的問題。部分農業高等院校各個專業自成一體,專業與專業相互獨立,缺少學科之間的聯系。還有一些農業高校的專業設置過于相近,若干學科專業課程類似,難以區分。
2.3科研教學無法協同
各個高校積極建立和完善國家和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施校內外雙導師制或者教師雙證制,同農業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建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等,通過科研教學結合來培養高素質人才。但由于高校長期重科研、輕教學,教師的職稱評定、年終考核、工作量計算以及提拔任免注重獲得獎勵、科研項目的層次數量以及專利授權和論文發表,嚴重影響教師教學的積極性;農業高??蒲型鼗A輕應用、重縱向輕橫向、重研究輕應用,科研成果和農業領域技術需求存在脫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研教學協同培養人才的進程。
2.4績效評價標準不科學
農業高校同地方政府和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成果轉化和農技推廣,共建科技創新平臺、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站)、專家工作站,同時組織大量教師學生開展多樣形式的科技下鄉活動。高??粗爻晒D化和農技推廣,地方政府看重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兩者著重是取得的業績,缺少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考慮教師和企業付出和成績,影響通過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的積極性。
3.提高農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措施
3.1開展基于人才培養標準的教學改革
人才培養標準是教學工作的依據。農業高等教育必須結合我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將職能從單純的人才培養職能向人才培養、發展科技、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四個職能轉變。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增加農業科技發展新成果、新技術、新動態、新趨勢,教學內容體現新穎性。改變填鴨式傳統的教學方法,把課堂變成師生互動的平臺。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將實物、圖片、動畫、音像等穿插于教學中,彌補教材上黑白示意圖的不足,使內容變得生動有趣。重視學生的個性特征與發展,采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開展 “自主、合作、探究”為特色的課堂教學新模式。探索適合農業專業特點的考核評價方式,變單一的筆試為多維度、多層次的系統量化考核,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等納入考核范圍。
3.2利用協同創新中心有效載體培養農業人才
2012 年國家出臺《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985之后第三個體現國家意志的戰略性計劃,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革命性的發展戰略,是解決國家、行業急需的重大需求,以全面提升高等學校人才、學科、科研三維一體的創新能力為核心任務。協同創新是以機制體制創新為重點,推動高等學校與各類創新力量開展深度合作,協同要素包括跨學科、跨行業、跨區域的諸多要素,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養。河南農業大學牽頭的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湖南農業大學牽頭的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現代化生產協同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以及省級、校級協同創新中心對于深化農業高校的機制體制改革,轉變高校創新方式,全面提高農業高等教育質量,提升農業高校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協同創新中心已經成為提高培養農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載體,產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知識、新應用,能夠培養大批農業方面急需的人才。
3.3利用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重要平臺培養農業人才
2012年教育部和科技部出臺《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方案》,發揮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重要結合點在新農村建設發展中的獨特作用,探索高等學校服務新農村建設新模式與新機制,探索以大學為依托、農科教相結合的綜合服務模式。目前已經批準數十個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圍繞區域新農村建設的綜合需求,推動高等學校辦學模式改革與機制體制創新,促進資源共享和政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學生在參與到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實踐中,準確把握農村市場環境和農業產業發展情況,了解各種農業合作模式運行情況,為針對性學習、明確科研內容和開展農業創業奠定基礎。
3.4構建開放式教學平臺
開放式教學平臺是一個基于互聯網的平臺,連接學生獲取社會需求的一個橋梁,主要用戶是學生、教師、涉農生產者、農技人員、農業領域專家。服務器存儲農業類相關數據。通過客戶端,用戶可以通過網絡依據權限訪問服務器中的學習、實踐、診斷、決策等模塊,并能反饋相關信息。開放式教學平臺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實踐創新能力,加強高等農業教育與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聯系,為人才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打下基礎。
3.5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指大學生的信息需求、信息尋找、信息評價、信息組織并能有效地創造、使用和交流信息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正改變著人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信息素養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全體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學校圖書館作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部門,不斷豐富館藏數字信息資源,科學配置藏書結構,加強組織、研發和投入,建造信息素養平臺。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開展專門信息素養教育,積極推進信息素養培養的進程和質量,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衛民,徐建明.高校農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途徑[J].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447-449.
[2]呂霞.農業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培養途徑探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4,16(1):30-32.
[3]王奕,沈岳,蔣蘋.農業高校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10,11(11):15-17.
[4]呂曉燕.培養農業科技創新型人才是農業高校的根本任務[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21(3):100-102.
[5]邊立云,馬文芝,田健.人才培養質量觀視域下地方農業高校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9):5653-5654,5660.
[6]何偉,韓惠鵬,孫虹.農林院校涉農本科人才培養現狀與發展方向探析[J].中國農業教育,2010,(4):21-24.
[7]張晨,王偉,高潤.新農村建設視角下農業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現狀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28):11587-11588,11591.
[8]王俊剛,申紅,李魯華,黃曉莉.影響農業高校人才培養因素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2,(1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