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現代林業的概念內容引發出對林業特殊性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既是核心的使命也是生態功能的體現,生態文化在林業發展中有筑基的作用,本文闡述了林業只有經濟和生態兩維發展是不夠的, 提出了林業發展的第三維度—— 林業生態文化。并初步論述了林業生態文化的概念、意義、任務及其發展基礎和目標。
【關鍵詞】現代林業;生態文化;發展研究
1.林業的文化本質
林業的文化本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現有的大部分森林是人類經營的結果,在本質上屬于文化范疇,在經營過程中表現為擬人化的自然;和諧與健康的森林環境,“ 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本主義, 而作為完成了的人本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 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抗爭的真正解決”。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人類祖先就是從森林中走出來的?!皹淙~蔽身、摘果為食、鉆木取火、構木為巢”是森林孕育人類文明的真實寫照。古代曾有一個以狩獵、采集為主的漫長歷史時代,即在農耕社會以前存在人類最初的文化形態——森林文化,森林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源頭。二是林業同時具有產業和公益事業特征,兩者共同構成了林業文化屬性。考察林業文化,從經濟學角度,林業是人類勞動的表現;從生態學角度,林業是人類對環境適應的表現。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林業都是人與森林產生聯系的媒介。林業這一現代社會的概念,是在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以森林為對象的勞動內容、范圍的極大擴展和勞動的組織性與社會性凸顯的條件下產生的。勞動分工的細化導致諸多工種的產生,一個具有眾多工種、分工技術和科學組織的龐大的以森林為主要對象的勞動和生產體系就這樣產生了,我們稱之為林業。這一體系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現代林業概念強調的是技術基礎、科學組織和社會化生產,但究其本質依然是人類依托于森林的勞動集合?,F代林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梢娏謽I除了具有經濟和生態的屬性以外, 還具有歷史與文化的屬性。
2.我國林業實踐的歷程與文化缺維
我國的林業走過了一條曲折坎坷的道路。20世紀50~60年代,伴隨著大小興安嶺和西南原始林的開發,我國林業蓬勃發展。國外森林經理學的引進提供了理論和技術上的支持,其中所包含的永續利用森林的理念對我國林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并成為林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永續利用的理念最初是從木材生產永續角度提出的。盡管如此,它依然包含了較為深刻的倫理內容。首先,要實現多層面的森林經理技術(法正林、自然林等),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林業區劃和森林區劃;其次,森林的永續利用是世世代代的持續利用,即代際公平。在環境問題和森林的生態價值還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的年代,永續利用思想包含著這樣的倫理意義對林業發展的貢獻是及其巨大的。然而,這一理念并沒有在林業實踐中得以真正地實現。長期以來,林業處于低生產力水平的粗放經營狀態,森林經營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20世紀70~80年代,經濟發展對木材的需求劇增。在這種情況下,本來已被淡化了的森林永續利用的理念,難以應對社會巨大需求,加上人們對森林的價值、作用的認識欠缺,使森林成為了單一的生產資源,森林的生態價值、文化意義被徹底拋棄,林業被認為是單純的企業。永續利用的理念也在實踐的層面徹底消失了,只停留在林業大專院校的教科書中。這種狀況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致使我國大部分天然林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大興安嶺的可采資源幾近枯竭。
3.現代林業的三維發展與林業生態文化
3.1林業的三維發展
“一般認為林業既是一項經濟產業又是一項社會事業,是集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于一體的特殊行業”。大木頭主義風行的時期,我國林業只有林業經濟一維發展, 導致我國森林資源的極大破壞。最近,林業建設注重生態和經濟兩維發展,林業發展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但是兩維發展依然是不穩定的, 是缺維的。這種缺維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林業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和諧發展。因此,林業必須有三維和諧發展,即經濟、生態、文化三者不可或缺。這里利用立體坐標系對三維發展做一形象描述。產業是一維( x坐標),生態是二維(y坐標)文化是三維(z坐標),三者構成林業發展的三維立體坐標系。只有產業,是一維發展,顯然是不健全的; 有了生態以后是二維發展,猶如平面而不是立體,依然不全面; 只有加入文化坐標以后,三維立體的林業協調發展才是和諧林業。
3.2林業生態文化
林業發展的實踐證明僅有產業和生態是不夠的,林業也同樣存在著《增長的極限》一書中所論及的技術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叭绻f,可持續經營是一種重點從技術、經濟角度上的經營技術體系,那么從文化角度上來經營森林是一種社會行為。它們相互結合,才能產生完美的科學經營系統”。顯然,林業還應該有社會科學,即林業生態文化發展模式, 與技術模式、 生態模式和空間布局結合在一起,才構成了林業的和諧發展模式, 我們不妨稱之為“ 現代林業發展的方程式” 。
3.3林業生態文化的意義與必要性
恩格斯曾經深刻地說明:“人類即使認識了自然規律,也只是具有了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可能性, 而要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 其必要前提是人類首先要正確認識和運用社會規律,因為人類要做自然界的真正主人,其先決條件是做社會的真正主人?!闭浅鲇谶@一考慮,恩格斯指出:“要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自然調節,‘僅僅有認識還是不夠的,為此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我們認為,林業生態文化最終目標就是要解決林業發展中的人的問題。林業生態文化是林業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矛盾的協調劑, 是林業經濟、生態、社會協調發展及林區和諧社會建設的催化劑。
林業生態文化的提出完善了林業發展的坐標系,為林業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產業是林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是林業發展的標志, 文化是林業發展的保障。三者有機結合,才能實現林業和諧發展。
3.4林業生態文化的任務、目的
首先是確立林業發展方向,優先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其二是率先在全行業實行綠色政績觀和環境價值觀,為全國生態建設樹立表率。其三是重塑林業倫理和森林意識:加強對森林綜合價值的再認識,倡導人對森林的倫理關懷;樹立綠色家園意識和森林審美意識。其四是繼承傳統森林文化,發展林業生態文化。大力促進林業生態文化創作,創造健康、良好的林業文化氛圍。其五是強化林業自身的人文關懷,提高林區人、林業勞動者的生活、文化水平。其六是改善林業的行業形象,提高行業地位。
4.結語
隨著對林業本質認識的深入, 林業生態文化就必然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在林業社會化生產中,如果把林業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結合,提高經濟效益與提高生態效益相結合,即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保障了林業產業的發展,又可在產業調整發展中保護和建設林業生態,達到提高生態經濟效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士賀.黑龍江省國有林區可持續發展評價與對策研究,東北林業大學博士論文,2007,3.
[2]張永利現代林業發展理論及其實踐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