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如果每個人都能學會感恩,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將會變得和諧、親切、健康,生命之樹也將得到滋潤。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對于提升人的品德和精神境界有重要價值。本文從感恩教育概念、大學生感恩意識缺乏的原因及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方式等問題進行探討,以期能找到提高大學生感恩意識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感恩教育 大學生 問題分析 策略研究
現在的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冷漠、不知感恩的現象:在家里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在學校認為教師對自己的教誨是理所當然的;在社會,只知索取,不知奉獻;只知被愛,不知回報。如果大學生們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教師的辛勤培育,就會抓緊時間、抓住機會努力學習,有所收獲。一個人,只有懷揣一顆感恩的心,才會體味到生活的幸福與樂趣,學會感恩也就是學會了生活。
讓學生學會知恩、感恩、報恩、施恩,增強大學生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意識,并使這種意識轉化為孜孜以求、自強不息的學習精神,這是高校人才培養理應將感恩教育作為大學生德育的重要環節,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勢在必行的教育理念。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亟需家庭加強子女感恩意識的培養
感恩教育要從家庭開始。沒有人會懷疑,父母的愛是最博大、最無私的。中國的父母尤其不易,竭盡所能,愿意為孩子付出自己的全部。這種滿溢的愛,有時也麻木了孩子對愛的感受。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父母應教育子女不能只會接受愛,更應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從小培養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是家庭教育的必備內容。它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
二、充分發揮學校德育工作對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功能
首先,加強傳統美德教育,讓大學生懂得知恩圖報。通過傳統美德教育,使大學生不但自覺感恩報恩,而且抵制現實生活中那些“知恩不報”或“恩將仇報”的行為,這無形中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其次,以“八榮八恥”為切入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提升大學生感恩意識。譬如開展感恩活動進家庭、進學校、進社區活動,具體可以設計“為父母洗一次腳”“為老師敬一杯茶”“為長者讓座”“扮靚自然”等活動,也可通過開展發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講、寫感恩家書、感恩征文等,引發學生的認同共鳴,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感,使學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樂之源,使感恩之行成為自然之舉。最后,教師要加強正面引導。
學校作為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加強正面引導。教育實踐證明,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如果堅持正面引導的原則那么教育就會成功,相反,則會使學生產生對立情緒,導致教育的失敗。因此,在培養學生感恩意識的問題上必須堅持正面引導原則,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會感恩。高校政治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工作者,應將感恩教育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八榮八恥”教育為切入點,充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胡錦濤提出的“八榮八恥”是新時期主流價值觀和道德建設的標準,輔導員應以此為切入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感恩主題教育活動,力求將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進行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
三、以實踐教育為手段,內化學生感恩品質
社會實踐是錘煉個性和鍛造人格最為行之有效途徑。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的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睂⒏卸鹘逃谌肷鐣嵺`才能為大學生與現實生活的直接對接找到突破口,為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與升華提供新的平臺。將感恩教育真正滲入學生的心靈,內化為感恩品質,關鍵就在于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高校可以通過社區實踐、志愿者服務、假期“三下鄉”等活動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會到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幫助與施恩,這樣不但能鍛煉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而且能在活動中升華他們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感恩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能使大學生對感恩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感恩意識內化為他們的內在品質。
四、社會應為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創造良好氛圍
感恩教育是一個社會工程,家庭、學校、特別是社會要全力構建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全社會應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熱潮,倡導、弘揚感恩文化共同營造知恩報恩的好風氣,從而使大學生對生活寄以希望,對別人施以愛心,對工作報以敬意,對社會予以回報,在感恩的氛圍中成長,努力塑造完美人生。
總之,高校則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職能,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教師們要一起行動,教會學生知恩圖報,學生步入社會后就會少一些指責與推諉,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就會少一些爭吵與冷漠,多一些和諧與溫暖;就會少一些欺瞞與渙散,多一些真誠與團結,我們的校園將永遠年輕……
參考文獻:
[1]胡虹霞.高校德育應補上感恩教育這一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3.
[2]任現品.略論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識[J].孔子研究,2005,(1):93.
[3]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4):9.
[4]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66.
[5]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21.
作者簡介:
王明婭(1982— )女;河南理工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