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古代就重視道德教育,尊師重教。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要注重挖掘課文的思想內容,加以提煉和概括,并用語言知識作為載體和媒介將思想內容承載和表現出來,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的教育,正確的世界觀的教化和美好情操的陶冶。現在的學生厭煩說教式教育,只有使傳授知識與思想素質教育的內容有機結合,水乳交融,化作甘泉去悄然滋潤學生的心田,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寓德于教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
英語新教材蘊藏著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作為教師,要注意挖掘思想性,并站在政治的高度,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以激發他們的思想情感,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現行英語教材中包括了豐富的有關中外人物、歷史、天文地理、現代生活及節日習俗的知識。教師可充分把握“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進行雙邊活動的契機,使學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感染,心靈得到凈化,并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教師要把學生置于精心設計的良好規范性道德情感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品德熏陶。教師要從以下幾點著手去抓。
(一)結合教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每一個學生必須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個最重要方面。愛國主義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是作為一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像其他學科一樣,英語教學中也要巧妙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如利用“I’m proud of China”進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教育;利用“Beijing Opera is really fun”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利用姚明、鄧亞萍、劉翔等優秀運動員的輝煌體育成就進行增強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為災區人民募捐的內容進行熱愛人民的教育。這種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教育能振奮學生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促使他們從小樹立遠大的目標和理想,艱苦學習奮發圖強,為了祖國的未來而努力。
(二)進行行為品德教育
例如,excuse me, sorry, thank you等這些日常用語,學生不僅在課堂中學習,還要鼓勵他們在實踐中應用。要學生了解到致謝、問候、道歉等基本用語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因素,是一個人良好素質的體現。當與別人見面時要主動打招呼,得到別人的幫助要道謝,做錯事要道歉,這些是每個人應該具有的行為標準,是將來作為一個有素質、有文化的公民的體現,是必備的。推而廣之,打電話、購物、做客、看比賽等的禮貌用語也要掌握,先在課堂中表演,然后日積月累,逐步內化成為自身行為的一部分。
(三)意志品質的教育
“Where there’s a will,there’s a way.”Have another try, try one’s best 等詞組學完后可以讓學生自己造句,深刻體會其中的意志力量。還可以通過課文人物故事來影響他們,如在高中課本必修一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對曼德拉總統進行詳細介紹。他為黑人爭取平等權利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在獄中度過27年,最終當選總統,帶領南非人民贏得了民族解放和自由。那么支持他戰勝那么多困難的是什么呢?是堅強的意志,是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意志品質的培養在于平時,從克服一些小困難開始。如果平時不培養,遇到真正困難的時候是不可能堅強面對的。如遇到頭疼感冒,是不是可以堅持上學?遇到精彩的足球賽和作業的時間發生沖突時,如何選擇呢?學生自然會把課上學習到的偉人的精神聯系到自身遇到的這些小困難上,受其感染,由人及己,就會努力克服,增強意志力。等他們再遇到大麻煩時,也能從容應對,而不會輕言放棄。
(四)培養關注身邊事,關愛他人的品質
現階段的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常以自我為中心,自我表現欲望較強,缺乏團結協作精神。針對其特點,教師就要引導他們多關注自身以外的人和事,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英語教材中有很好的例子,一定要好好加以利用。如在知識學習的同時讓他們學會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學會同情和表達,學會負起一定的責任,因為他們是未來的主人,這個世界要由他們來主宰,如果他們長大后,除了自身利益,其他都不關心的話,那么這個世界將會如何呢?
二、教師還要利用言傳身教,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無聲勝有聲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思想觀念和意志品質會對教學過程和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我們要時刻以身作則,注意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質,給學生樹立好榜樣,注重個人的舉止、行為、談吐、輿論方向等方面的表現,做到課上課下如一,不要讓學生認為教師課上是“完人”,課下卻是“俗人”,自相矛盾。英語教師在此基礎上把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滲透到英語教學和課下交流過程中。首先,我們要用忠誠事業的精神去激發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其次,要用我們的人格魅力來贏得認同。英語教師同時具有雙重的責任,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使學生習得語言技能,而且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中西文化交融的使命。只有讓學生從心理上認同自己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也就是認同我們,我們的教育教學才能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教師自身的人格力量對青少年學生心靈的影響決不是教科書、道德格言和獎勵條例所能代替的。在課堂上,以信任的目光、微笑的表情、鼓勵的口吻對待學生,激發學生積極向上,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最后,教師要在行為上做出表率,以理服人。教師要求學生節約能源,那么就要及時關燈、關電扇,給學生做出表率。教師的行動是無言的教育,欲正人先正己。一個有力的行動勝于數句說教。彎腰拾起地上的垃圾,就是用行動有力地告訴學生他們該怎樣做。
三、德育教育在課堂外的延伸
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不僅限于課堂上,而且應該延伸到課堂外,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西方文化中有許多好的習俗傳統,除了在課堂上學校中教師借此來教育學生,還可以把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和社會上。圣誕節時學生都會積極參與,但他們只限于送蘋果、糖、小禮物,并沒有真正理解圣誕節的涵義。此時就要教育他們,告訴他們圣誕節的真正意義,那就是奉獻愛,分享愛,傳播愛。這是廣博的愛,是分享的精神,而不是限于一兩個朋友間的,要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這對于大多數為獨生子女的學生來說有實際意義,由在家中幫助父母開始,逐漸到社會上去幫助有困難的人,培養大愛精神。從理論到觀念到行動,把課堂教育的成效延伸到生活中,內化到觀念中,將來學生也是受益無窮的。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教書育人決非一日之功。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堅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逐漸滲透的原則,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學生在獲得外語知識的同時,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擁有健康思想的人,才能享受健康、美好的人生。培養出思想品格積極向上而美好健康的人應是每位教師的責任與追求。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