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創設情境
我們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講的多,學生被動接受的多,但是教師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少,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也少。特別是在應試教育思想占據學校教學主流思想之時,這樣的模式很容易使學生形成死記硬背的學習觀,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意識慢慢就消失了。因此,要想使學生有創新必須要使學生參與進來,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寬松的氛圍很容易使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才可能有意外的收獲。
小學生有學習的熱情,但是因為年齡段的關系,他們的知識積累有限,要想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生活中學生經歷的是他們熟知的,也是最感興趣的內容,我們數學教師要利用好這一特征來把教學內容放入預設的教學情境中去,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這樣學生才會比較容易地投入到知識的探究中去,才會加深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是有效課堂的重點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心靈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因此,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是新課程中積極倡導的一種學習形式。學生的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學貴有疑。在知識的疑點處展開討論,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激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經過學生激烈的思想斗爭,思維碰撞,疑點逐步打開,學生的智慧得到發展。如:在教學“除法的豎式”時,提出關鍵問題:1.商4應該對齊被除數的個位6,還是對齊十位1,或者是對齊個位和十位的中間?為什么?2.豎式中有兩個16各表示什么意思,減出來的0又表示什么意思?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了解算理,掌握方法。
三、課堂教學分層
在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后,必須根據不同教學目標來科學合理地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以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對于A類優秀生,其認知能力、接受知識能力及其智力發展水平較高,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他們自主學習,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能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拓展;對于B類中等生,語文教師要指引他們掌握教學大綱任務,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其逐步提高學習成績;而對于基礎較差的C類學生,語文教師可適當放低要求,讓學生盡量掌握所教知識,樹立起其學習語文的信心,同時激發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進而愿意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來。通過課堂教學分層,同時語文教師運用貼近生活、內容豐富的多種有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達到讓落后學生容易學習,中等學生樂于學習、優秀學生愛好學習的良好學習局面,促進全體學生向更高層面發展。
四、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無論教育改革步伐有多快,我認為學生的學習狀態取決于教師。但是數學課程特點之一是內容抽象,邏輯性非常強的,不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往往使學生在課堂上成為教師擺布的工具。相反,信息技術中多媒體課件,就可以把視頻、音頻、動畫結合起來,既直觀又生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鮮艷的色彩、夸張的畫面、生動的音響有著本能的熱愛,運用引人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六年級“圓的認識”時,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制作了這樣一個課件:六年級同學舉行自行車比賽,比賽的結果如何呢?請大家觀看屏幕猜一猜。這時,畫面上出現了本班4位同學:李強、王龍、趙子怡、張華,他們分別乘坐三角形、方形、圓形、橢圓形車輪的自行車參加比賽。隨著發令槍一響,激烈的比賽開始了,雖然他們都很努力,但很快就拉開了距離。接著我讓學生根據不同車輪前進的情況預測比賽結果,究竟誰能得第一?大家紛紛發表見解:“趙子怡能得第一!”“為什么?”因為他騎的車的車輪是圓的。“其他三位為什么不得第一?”“因為他們的車輪的車軸不在中間……”正是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使學生很快融入課堂,自覺主動地進入學習狀態。
五、提倡動手實踐,在做中學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自然科學,小學生正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的階段。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地接受、消化數學知識。要做到這些,單靠教師的語言闡述是不易做到的。而加強數學動手教學,可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向學生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我們每一個執教者都要高度重視小學數學動手實踐教學。同時動手實踐就是讓學生更好地建立表象,理解知識。還需要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動腦思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動手操作,更好地促進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由此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六、形式多樣的作業布置方法,讓學生成為作業的真正主人
長期以來,作業就是教師布置,學生做;教師講評,學生訂正。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機械的。長久之后,學生容易失去樂趣,甚至厭煩做作業,更不用說主動學習了。因此,在設計作業時,讓學生成為作業的設計者和批改者,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這種作業,教師要把握好幾個原則:1.不要求出難度大的題目,盡量是學生根據課本例題或練習題可以模仿出題即可,同時題量要少。2.要求出題的學生必須自己先解答自己出的題,并理解意義。3.交換做題時,掌握同等學習水平的學生交換完成。4.學生換回批改后,教師要給學生幫助咨詢。5.最后教師要就出題和做題兩部分選取部分作業進行評價。
采用這種布置作業方式,起初學生比較茫然,可以從一兩道題開始嘗試,循序漸進。教師的工作量也比較大,要指導怎么出題和幫助學生把關。但實行幾次之后,學生就喜歡上了這種作業方式。因為這種作業,學生體會到當教師的權威感。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根據題目中的具體條件,自覺靈活地運用數學方法,通過變換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就可以發現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長期堅持這樣的方法訓練,學生一定能產生濃厚的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興趣。讓我們給學生一片廣闊的天地,給他們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樂學、好學,讓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