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幼兒良好品質是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礎,是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
關鍵詞:養成教育 活動 環境 家園配合
幼兒就像是一張沒有涂鴉的白紙,怎樣使這張白紙變得色彩斑斕,生機盎然,那就需要學校的教育,家庭的熏陶,環境的影響等各方面的協作教育。幼兒教育是人生的起始階段也是終身教育的起點。什么是養成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人類動作的百分之九十為習慣,而且這種習慣多數是在幼年養成的;幼年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非常時期,人生諸多的良好習慣多半是在幼年以前培養成功的,這個時段培養得好,以后只要繼續不斷地提高培養,自然而然就會成為對國家有用的優秀人才。”可見,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在具體的實際工作中,我們就要注重對幼兒的良好品質的養成教育。以高度的責任感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幼兒幼小的心靈。促使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少成如天性,習慣變自然”的思想。所以說養成教育是幼兒如何做人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門必修課。
一、在集體活動中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在各種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會得到不同的收效,我們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進一步促進幼兒良好品質的全面養成。
例如,個別孩子偏食,不喜歡吃的食物就丟掉,飯粒撒到桌子上,扔到地下。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通過開展“好習慣行為養成”活動激發幼兒獨立進餐,不讓別人喂。在活動中我們的口號就是:“自己吃飯,不要喂,樣樣東西都愛吃。”每星期都會有一定的要求。如周一“進餐之前要坐好,不剩飯粒在碗中”。周二“桌面、地面要干凈,做個整潔的好寶寶”。只要幼兒在進餐過程中有點滴的進步,他的照片就會登上“幼兒光榮榜”,而且每日教師還會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同時我們也讓幼兒的家長前來幼兒園關注他們的成長進步。使幼兒明白自己吃飯時應該怎么做,也一定能做得更好。
通過文明就餐活動的開展,幼兒的不良習慣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如今幼兒無論什么飯菜都能吃完,而且桌面、地板保持干凈。達到了我們預期的教育效果:不偏食、愛惜糧食、珍惜他人勞動成果,教育幼兒自己約束的良好品德意識及文明就餐的良好行為。我還將注重培養幼兒的基本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的教育要求滲透在活動中,自覺地挖掘活動中各個環節所蘊藏的教育價值,激起幼兒的良好行為。
比如,幼兒在“客人到我家”的活動中,使幼兒懂得如何待客、作客:客人來到了家里要主動打招呼,熱情問好,接收別人送給的禮物要經父母同意并雙手接過記住道謝,讓坐沏茶、拿出水果招待客人;隨父母到人家去作客時,不隨意亂翻人家的物品。和大家一起吃飯時請長輩先入座自己再入座,大家一起動筷時再起筷,咀嚼時不要吧唧嘴,咳嗽、打噴嚏時要背對餐桌或別人,夾不到的菜,請大人幫忙,絕對不能把自己喜歡吃的菜搶到面前只顧自己吃,有好吃的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另外,在公共場所,應遵守公共秩序,不擁擠、不喧嘩、禮讓他人,不亂扔紙屑果皮,不隨地吐痰,乘公交車要主動買票,有次序上車。
二、環境熏陶和感染,引導幼兒行為
環境的熏陶和導向功能是十分有必要的,正如人們所說的“最有效的幼兒教育莫過于不知不覺的熏陶和感染”。在幼兒的常規培養中,我們要注重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整潔的環境,要善于營造“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氛圍。
例如,在環境創設時通過生動形象的圖標,給幼兒一種醒目的標志讓幼兒知道應該如何去做。比如在洗手的水龍頭旁邊帖一個“節約用水”的圖標,幼兒看到這個圖標就會知道洗手時水龍頭開小一點。又比如在水桶前的地板上帖一個“小腳印”的圖標,幼兒就能夠意識到倒水時要排隊不能擁擠推搡,按順序等待等等。
我還盡量不直接對幼兒提出“不可以這樣做”或“應該如何做”,而是以具體的物件方式呈現幼兒在園中應當遵守的規矩。
比如,像杯子、小手帕等幼兒的個人用品擺放在杯架和毛巾架指定的地方,并讓幼兒明白這些都是個人專用,不能亂用。面對這個要求,我也用圖標形式展現。小強的杯子上貼上一只小老虎,小麗的杯子上貼上一只小貓等,這樣幼兒順其自然地遵守規定。又比如,我在幼兒的休息室墻壁上貼上小星星、彎彎的月亮、甜睡的小朋友,這樣幼兒來到休息室受到環境的熏陶很自然地就安靜下來,吵鬧現象也有所減少,室內的畫面提醒了幼兒在這里不能大聲吵鬧,不能影響其他幼兒休息,這樣幼兒就能愉快地接受來自環境的溫馨提示不需要教師過多召喚。
三、家園聯系共同教育
“在幼兒生活成長的周圍,成人盡量以優美的語言,用豐富的表情去跟幼兒講話。”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在成人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的。父母的行為習慣良好,孩子就會從中得到熏陶和啟發,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反之,則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幼兒園教育是重要,但是與家長的密切配合是分不開的。很多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智力發展,而輕視其良好的養成教育,溺愛孩子。我們不能讓幼兒的養成教育流于一種形式,必須改掉幼兒在幼兒園習慣好,回家習慣不好的現象,這就要通過召開家長會,向家長說明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積極與家長配合。另外,還要建立家園聯系園地,定時向家長公告養成教育的要求,并且向家長普及“養成教育”的教育方法。
另外,各班定期邀請家長來園參觀孩子的活動,了解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通過參與活動等形式,掌握家庭教育的特點,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取得家長的信任,以利于家園聯系共同教育。
四、營造氛圍鞏固養成教育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他的虧,想改也不容易。”規范和要求僅僅只是促使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外因,激發和培養幼兒的自我反省意識、集體教育活動才是根本。幼兒園的幼兒對教師非常崇拜,所以,教師要給幼兒多創造一些自我展示的機會。
建立幼兒值日小組長制,擔任小組長的幼兒可以幫助教師給其他幼兒分發玩具、餐具等,這樣讓每位幼兒大膽嘗試。幼兒年齡小,學得快也忘得快,容易出現反復。入園前或多或少都受到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各種習慣良莠不齊,要想在短期內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有困難的。因此,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集體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在這種健康、向上的集體氛圍中,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得到了鞏固。
幼兒園的孩子天真活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一如既往不斷正確、合理地引導并加以訓練,抓住時機采取健康有效的途徑及方法促使幼兒從小形成正確的、良好的行為習慣,真正讓幼兒健康活潑地成長,為他們的人生旅途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