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背景下,關于初中語文新課程閱讀教學策略的探討應該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筆者在這里談幾點膚淺的個人看法及嘗試與大家共同商榷。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不能只依靠這種形式,而是要注重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其在這種環境下,能更好地思考。因此,教師應該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為學生創造一定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思想感情的啟發下,產生共鳴。同時,教師對學生要有耐心,能用期待和鼓勵的言語,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積極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另外,教師要能充分體現課堂的趣味性和新穎性,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的啟發式教學創造一定的環境,進而使學生能在比較愉快的環境下學習知識,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二、巧設導語,激發情趣
導語設計要新穎、有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中學是學生最具想象力、好奇心,形象思維多于抽象思維的階段。教師應根據以上特點,根據文本知識設計出別具一格、生動有趣的導語,創造出一個活潑、愉快的課堂氛圍,使學生主動跟隨你去探索知識的奧秘。教師在設計導語時要多用感染力的語言,以情動人,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找到情感的共鳴。例如,在講授《散步》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導語:人們都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正是有了父母無私的愛和不懈的努力,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富足與安適,當他們老了,身體不再靈便,孱弱的雙肩擔不起重負,做兒女的應該怎么做呢?今天就讓我們攙扶著他們走進暖暖的春日,去進行一次心靈的散步。教師運用極具情感的語言感染了學生,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和教師一起走進文本中去,去體會文中所表現的人間真愛。
三、實施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某種特征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然后依據小組的特有特點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掌握知識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在小組中,每位學生要學會與其他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因此,從長遠的目標來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時代的要求,是教師培養學生能力的極好教學模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自由的天地里去討論、分析知識,并對其中的某個知識點提出懷疑,質疑其中的某些論點,學會對知識產生懷疑精神,有了質疑才能進行動手實驗,才能用心琢磨其中的用意,進而才能有創新。經過長期的這種模式的熏陶和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質疑能力會大大提高,質疑能力得到提高了,他們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也自然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教學目標也在不自覺中完成了。
四、運用提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課堂提問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的思維能跟隨教師的問題引導更深入地分析課文內容。教師要針對教材內容的重難點進行提問,使學生通過深入閱讀課文來探究問題,使他們在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來和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在進行提問教學時,一些教師不能有效地運用問題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他們在提出問題后,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少,學生還沒有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教師就說出了問題的答案,大大打擊了學生探究的欲望,起不到問題教學應有的作用。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提問呢?
1.準確把握提問的時機,發問態度要自然,問題盡量說一遍。注意問題的層次性,一個問題尚未作出明確結論之前,不能又提出一個新的問題,以免干擾學生。2.教師的問題要針對大多數學生。問題的難易程度要符合大部分學生的水平,不能偏向優秀生,使其他學生成為“看客”,要盡量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回答到問題,不要總是依據某些次序提問學生。另外教師要注意,不能先點名學生再提問問題。3.提問要留出學生思考的時間。教師提問后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考慮問題,不能立即讓學生回答。4.當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誤時,教師要及時給予引導和幫助,使學生回到正確的思路上。5.當學生的回答正確卻不充分時教師要給學生補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學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確后,引出更深層次的問題。
五、注重指導學生對課文的積累與借鑒
有時改學生習作,會感到詞匯貧乏,語言空洞。學生不會運用正確的語言描述眼前閃爍著的事物的形象、顏色、動作。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指導學生積累、借鑒作家的語言和寫作技巧。引導積累,即著重指導學生理解、欣賞、記憶課文中的好詞好句,做好積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必要的仿寫、改寫等寫作訓練,使其逐步轉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在寫作中靈活運用。
六、注重課堂互動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社會文化環境會對學生的思維活動產生巨大的影響,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良好的課堂氛圍和課堂互動對于提高教學效果作用明顯,因此,教師要特別重視課堂氛圍和課堂互動的營造。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每節課的幾分鐘時間,要求學生反思并總結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這樣可以使學生有效地掌握并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積極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針對不同的題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分析整理,認真思考解題的方法并加以總結歸納,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另外,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的是智力與能力之外的,但又與之相關的心理因素,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情緒、思想意志、個性傾向、氣質性格等因素。新課程改革將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語文教學的目標,由此可見,非智力因素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中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特別要注重對學生內在興趣的了解和培養,有效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維。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教師要盡量展示學生作文的優秀之處,可以從作文的立意、情感、結構、描寫等角度,具體地對他們的作品進行深入分析,這些都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而這個分析的過程,也正是展示和傳遞非智力因素的過程。
綜上所述,在學習化社會中,面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