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起,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以往相比,初中音樂教學從課程理念、教材內容,到教學方式和評價體系都有了明顯的變化。按照《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在音樂課的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要綜合考量教學要素、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全面評價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情況和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情況。在此,筆者就來談一談如何通過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來實現音樂教學價值的增值。
當前的初中音樂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隨年級的升高而遞減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七年級的音樂課往往充滿活力,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高,學生自信而大膽地到教室前表演極為普遍。但是,八年級和九年級就不一樣了,學生會越來越被動,甚至整堂課都像一潭死水,掀不起一丁點兒的波瀾。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難以使學生產生持續而高漲的學習熱情。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當中明確規定,教學評價應該以有利于學生學習信心的增強和學習興趣的提高為目的,也就是說,教學評價應該以人的成長為關注點,更多地注意學生在音樂學習當中的體驗與發展,是人本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但實際上我們仍然將“考試”作為教學評價的基本手段,極少照顧到學生的成長需求,這無疑是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理念相違背的。
那么,如何才能使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理念得以貫徹實施呢?筆者以為,尊重學生差異,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一、讓學生變身為評價者,強化評價過程的互動性
按照現代課程理論,教師和學生都是評價的主體,其地位是平等的,評價過程應該是師生之間相互溝通與協商的雙向選擇的過程,而不應該只由教師一個人說了算。在這種評價體系下,學生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評價,而是走上了評價的主體。從評價形式來看,教學改革的發展更加提倡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而且特別注重學生的內部評價(即學生的自我評價),因為學生的自我認可度越高,學生的學習潛力發揮得越充分,學習效果越好。但是,由于初中學生年齡較小,對自身缺乏深刻而準確的認識,不知道如何評價自己。因此,我們認為,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應該從最簡單地評價開始,讓學生談自己在學習當中所獲得的體驗。如當學生完成了獨唱之后,我們可以問他“你覺得自己今天表現如何?”這樣學生就會說出自己參與音樂教學活動的體驗,實現自評。而后,我們再轉向其他學生,讓其他學生評價其演唱如何,這樣就實現了學生之間的互評。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盡可能多地采用贊賞性的評價,更多地肯定學生的進步和長處,以增加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當學生真正參與到評價過程之后,學生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就會擁有更多地互動機會,形成更強的團隊合作意識,教學評價也會因此而更有魅力。
二、以“演”代“考”,增加評價過程的生活情趣
富有情趣的評價方式比單純的考試要有更大的吸引力,其評價氛圍也更加活躍,學生的心理負擔也更小。鑒于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會的方式來完成教學評價。在新學期開始時,我們就告訴學生期末要舉行班級音樂會,人人都要參加,表演內容和形式自定,學生之間可以自由組合,節目主持人和評委全由學生自己承擔。而在期末舉行音樂會時,最好同時邀請其他任課教師、班主任和部分家長也出席并參與評比,每一類節目都評出最佳創意獎、最佳表演獎。這樣一來,我們就將原本單一、枯燥的考試換成了表演的形式,學生獲得了充分展示自己藝術才能的舞臺,興趣自然更高,評價過程也會因此而更具生活情趣。
三、利用好成長記錄檔案,讓評價貫穿學習的全過程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當中提到:音樂課程評價應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發現和發展音樂的潛能,建立自信,促進音樂感知、表現和創造等能力的發展。筆者認為,想實現這樣的目標,最好的方法就是為每個學生建議音樂學習檔案袋,全面記錄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成長與進步,這樣一來,就會全面把握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成長歷程,掌握更多地評價信息,同時,也會使學生更加清晰明白地看到自己的點點滴滴的進步,形成更加強大的學習自信心。
四、學生自選評價項目,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
根據加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學生的智能是各不相同的,一般來說,每個學生只會在某種智能上有突出表現,而在其他智能上并不突出。這在音樂教學當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如有的學生歌聲優美,音調準確到位,但器樂演奏水平一般;有的學生舞姿婀娜,但歌唱得一般……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我們按照傳統的評價方式,由教師來選定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筆者建議,將評價內容和評價形式的選擇權交給學生,由學生“自主下廚”,教師“品菜”。具體做法如下:開學之初,教師將做好的表格發放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意愿選擇課堂展示項目(既可以選多個項目,也可只選一個項目),然后組織班級特長展示會,為所有的學生提供強項展示平臺。這樣一來,既使學生的特長和個性得到了張揚,獲得了自我表現、自我發展的機會,又使其在別人肯定其特長的過程當中受到了激勵,形成了更強的學習動機。
以上四個方面僅僅是筆者個人在教學實踐當中所得到的一些體會和認識,定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只要我們遵循新課程標準,靈活地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標準,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感受到進步和成功的快樂,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就一定能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不斷提高。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