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新課程以來,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發生、發展過程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已是大家認可的重要的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學情境是指借助各種直觀手段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有利于豐富學生感知、啟迪學生探究、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為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服務的具體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本文就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在課堂上如何創設教學情境的一些做法。
一、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導入一般要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情境,而有價值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他們對新知的渴求,學生在“我要學”的心理支配下,就會樂意去學數學知識,那么學習數學便不再顯得枯燥乏味了。
如教學“正反比例應用題”時,利用桿高與影長成正比例關系去測算線桿和建筑物的高度,可以這樣導入新課:一開始上課,教師就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學校操場邊的旗桿、大樹,不爬上去用尺量,能不能測出他們的高度?”多數學生這時會自覺地反映,眺望窗外的大樹或旗桿,竊竊私語:“旗桿、大樹不爬上去如何測量呢?”看著學生一臉求知欲,教師說:“你們想知道嗎?”部分學生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這時教師再引入新課說:“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這樣簡短的幾句話,就創設了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樂于探求新知識的情境,激起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要求。
二、創設有效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在數學教學情境設計中,我們應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有效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可能性”一課時,教師創設了與學生最感興趣的摸獎情境。
師:同學們,玩過摸獎游戲嗎?
生:玩過,很刺激!
(學生個個興致高漲。)
多媒體出示一個圓形轉盤,轉盤被分成大小不等的四個區域,并涂上不同的顏色,轉盤旁分別用文字對四個區域進行解釋(面積最小的區域表示“一等獎”……最大的區域表示“謝謝你”。一、二、三等獎后面還注明了豐厚的獎品及價錢,最大的區域“謝謝你”注著“沒有獎品”。)
師:同學們,你們看,獎品挺豐厚,可轉盤前冷冷清清,為什么大家都不愿去摸獎呢?
這時,學生陷入了沉思,不一會兒,一只只小手舉起積極地回答問題,有的說一等獎的區域太小了,有的說二等獎的區域也很小,還有的說一、二、三等獎的區域加起來也不大,去摸獎的話也不會摸到獎品。最可能摸到的是“謝謝你”,因為它的范圍最大。……大家積極圍繞著可能性大小的問題討論著。
在以上情境中,教師沒有在學生摸獎的問題上浪費時間,而是根據情境快速、精準地從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樣的情境是有效的,能迅速引導學生思考的。
三、創設有效情境,引導學生自覺應用知識
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出了一道鞏固性知識題:根據a×b=c×d,寫出比例式。首先學生自己先試著寫一寫,然后交流。交流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情境:我請兩位男生、兩位女生學生上臺,分別表示字母abcd,然后用直尺當“=”號,學生手中的卡片上寫著“:”號,接著,我請四位學生分別做符號abcd,組成比例式,讓其余學生判斷abcd是否能組成比例式。隨著四位學生位置的變換,學生不斷地判斷著,一致明確了ab可以同時做外項,也可以同時做內項,cd也是如此。就連平時學困生也大聲地發著言,指點著,爭著回答內項之積等于外項之積。在這情境創設中,學生們自覺地應用已經學過的比例知識,鞏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增添了課堂的樂趣。
四、創設有效情境,幫助學生糾錯
例如,在教學“統計—平均數”時,有一道練習題:“苗苗杯”兒童歌手大獎賽成績統計表如下。(單位:分)
(1)請把上面的統計表填寫完整。
(2)根據上面的表格填空。
①在評委給出的所有分數中,最高分是( " ),由( )號獲得。
②( )號的平均成績最高,( )號的平均成績最低。
在這道題目中,我發現學生填“①在評委給出的所有分數中,最高分是( )”時,大多數學生沒有填寫王教師給出的96分,而是填寫的平均成績中的“93分”。發現問題后,我想,是什么原因導致多數學生填錯呢?是沒弄清題意,還是粗心大意,還是看不懂表格呢?或許都有可能。怎么辦呢?我靈機一動,就請三位學生當教師,三位學生當歌手,來了個模擬表演,當1號歌手唱完一句話后,三位評委給打分,其余學生算出平均分,當2號歌手唱完一句后后,三位評委再給打分,其余學生算出平均分,最后再3號歌手。在以上情景模擬中,學生不光鞏固了教學重點“求平均數”,還理解了“在評委給出的所有分數中,最高分是( )”,學生順利地糾正了自己題目中的錯誤。在以上情景中,我沒有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學生唱歌表演上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數學的特點,讓學生關注與數學內容有關的問題上,從而使情境為我們的教學服務,幫助學生自覺糾錯。
五、創設有效情境,促進學生再創造
學習的過程是經歷再創造的過程,而不是純粹的模仿和純粹的記憶。有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的潛能,關鍵是教學內容中要設計好的情境——對學生來說具有現實意義的、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如在學習“長方形的面積”時,就可以設計一個花壇情境圖,問:花壇的面積是多少?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去思考,去體驗。此過程強化學生對長方形面積公式諸要素的體驗,使學生感受了數學知識的整體性,感受了應用數學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思路,即要解決問題,就要尋找和問題相關的條件。接著我再讓學生計算學生面前的直觀圖形的面積,比如課本、練習本、鉛筆盒的一個或幾個面的面積,還有桌子面、凳子面等。最后讓學生在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紙片上設計一張郵票,看有幾種設計法,哪種設計美觀、大方、合適。這些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問題,能促使學生有著創造的欲望,也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
情境創設要體現學科特色,緊扣教學內容,凸顯學習重點。只有這樣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闡明學科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學科知識的內涵,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起到幫助學生學習的作用。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