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對中學物理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路人。教師必須徹底廢棄過去那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采取啟發式、誘導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新型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提問,充分發揮提問的功能。
關鍵詞:新課程 初中物理 優化 課堂提問
新課程追求的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課堂教學,提倡以問題為課堂教學的線索,教師通過問題與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新課程要求我們廣大中學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采取新的教學方法,善于應用啟發式、探究式、合作式、互動式等方式進行課堂教學。要徹底摒棄過去那種填鴨式、一言談、滿堂灌的應試教育下的教學方式,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路人。提倡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打造師生合作互動的課堂氛圍。因此,課堂提問便成了貫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主線,教師通過適時恰當的提問,不但可以引起學生飽滿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和主動探究的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些教師也針對某些教學內容提出了很多問題,但卻沒有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或者是提問的時機不夠恰當,提出的問題過于抽象化、書面化,提問的內容難度過大,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起到輔助課堂教學的作用,反而使課堂教學變得一團糟。下面我就結合自己三十多年的物理教學實際,粗淺地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提問要有針對性
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地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根據教學目的、任務,針對教學重點、難點,設計提問思路、技巧與方式,切忌毫無準備的隨意性提問。一節40分鐘的物理課,不能一直用問答式來進行,這樣會使學生疲勞和厭倦,要將提問的重點集中在一些關鍵的知識點上,問在最值得、最需要的地方,問在貌似無疑實則蘊疑之處,決不能濫用提問。如在學生學習了電學中的歐姆定律之后,學生知道了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即I=U/R。教師在這里可以提出一個問題:“由公式I=U/R經變形后可以得到R=U/I,我們能不能說導體的電阻跟導體中的電流成反比,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呢?或者說是導體的電阻R會隨著導體兩端的電壓U和導體中的電流I的變化而變化嗎?”這樣的提問不僅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強化了教學效果。
二、提問要有目的性
一節物理課堂中的提問,不但要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而且還要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如在學生學習熱學的時候,很容易把“溫度”和“熱量”這兩個概念混淆。這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溫度不能傳遞而熱量可以傳遞?”學生通過回答這個問題,搞清了溫度和熱量的區別,熱量則是內能的多少,是能量,它只有大小沒有方向,而溫度是物體內部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標志”當然是不能傳遞的,而“熱量”則可以傳遞。顯然,教師提問的目的很明確,目的不在于問題答案的本身,在于通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準確地區分物理概念的內涵。
三、提問要有啟發性
教師的提問應建立在激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思維、拓展學生想象力的基礎之上,必須具有啟發性,決不能是填空式問答或判斷式發問,堅決廢除“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教學內容本身的聯系和矛盾,恰當地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適時提出適合學生知識水平且具有開發性的問題。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必須教會學生自主學習。
四、提問要有策略性
(一)將問題放置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
新課程提倡課程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許多問題的背后都隱藏著使學生心存疑惑、充滿好奇的物理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將問題放置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讓他們從回答問題中獲得鮮活的知識。例如,在學習大氣壓強時,可以提出這些問題:1.把帶有掛鉤的吸盤按在墻上,能掛很重的衣服而掉不下來,為什么?2.疏通下水道的橡皮吸盤,擠壓出空氣后,向上提起時需要用很大的力氣,為什么?3.帶有塑料吸盤的玻璃茶幾,能把桌面和桌架緊緊地吸在一起,為什么?類似這樣的許多問題與學生的真實生活實際相聯系,能讓學生明白物理就在自己的身邊、在自己的生活中,認識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更有助于激發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他們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提問要注意循序漸進,分層遞進
為了說清一個內容,教師可以圍繞這個要求設計一系列連貫性的問題,從小到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使學生的思維和認識有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同時有利于使分散的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相互聯系的、相對穩定的知識結構,還可以使問題化整為零、化難為易。例如,在講“密度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時,可以設計這樣的一系列問題。
1.1立方米體積的水質量是1噸,2、3立方米體積時質量分別為多少噸?2.什么是單位體積?3.體積不同,質量也不同,體積和質量的變化關系是怎樣的?4.體積和質量發生變化時,單位體積的水的質量是否發生變化?說明什么?
(三)適時轉換提問的方式或變換提問的角度
同一物理問題往往有不同的側面和角度,有些問題學生可能由于一時的思維障礙而答不上來,此時,教師就要轉換提問方式或提問的角度,或換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提問。例如,什么情況下物體的運動狀態會發生變化?學生只是生搬硬套書本的知識。改變一種方式問:“怎樣才能使靜止的物體變為運動或運動的物體靜止下來?”學生自然說給物體施加一個力。如果接著再問:“在什么情況下,物體雖然受到了力,但它的運動狀態卻并不改變?”這時初中生就較容易回答這個問題了。可見,對同一研究對象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往往也可以達到同一個目的。
總而言之,教師設計問題要注重有效性,在提問時更要注重方式和角度,使問題的設計接近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有所獲、有所悟。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反復推敲語言的精確性,要善于尊重學生,要平等對待所有學生,語氣要有協商性,注意不斷地觀察學生的反應,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對于難度大的問題應循序漸進,逐步深入,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信心。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相對應的方法達到有效提問的目的,才能充分發揮有效提問的教學功效,促進學生物理思維的發展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