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一直是語文課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語文課的核心教學內容,語言能力的提高對于初中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人們的閱讀需求隨之也就發生了很多的變化,這對語文課堂的學習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閱讀材料進行必要的分析處理成為閱讀活動的主要目標,作為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性作用,努力培養學生在閱讀方面的學習興趣,引導每一位學生的思維方向,教給每一位學生語文學習的好方法,以便他們自己主動創新。
關鍵詞:藝術 文化 閱讀
閱讀分析,不管是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或者語文測試中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所有的分享是最重要的。六年義務教育初級的學習任務完成后,初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在語言學習方面,學習興趣的不同和需求的不同,以及對于同樣內容的文章的理解上也會有很多的差異。這需要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多個層次、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肯定以及鼓勵,培養學生較強的文字閱讀能力,達到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
一、讓閱讀課成為藝術的搖籃
聽好課,人們常有“藝術的享受”這種感覺。這也說明了閱讀課的藝術性,作為教師更應該使閱讀變成教學藝術。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新鮮有趣的事物可以激發他們學習探求的興趣,積極興奮的心情,學到的知識內容,更容易被接受,而且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一般來說,語文課上教師一般是首先介紹課文的作者和所處時代背景,然后在教師帶領下讀課文,學習句詞,再分段落層次,以及概括大意,最后分析課文,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以及課文的寫作上的特點。這似乎已成為必須的固定的流程,語文閱讀課失去了應有的樂趣,學生也就會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作為學生慢慢就似乎知道,只要遵循這一模式學習,自己也可以學習,這時教師似乎有點多余。
如何消除影響?如果把教師比作管弦樂隊的指揮,學生是欣賞者,如果指揮的音樂旋律起伏而且節奏鮮明,就會吸引欣賞者的耳朵和心。閱讀教學也是藝術,指揮家是教師,觀眾是在座的學生,課本中的文字是便是音樂,它需要指揮家和觀眾一起,完成美好的作品,它要求語文教師使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把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還需要研究整個教學設計,構成完整的課堂教學。這就像一個交響樂團,在和諧、優美的歌曲中,觀眾覺得陶醉,甚至感受到心靈的洗禮。
總的來說,演奏各種音樂得有一定的氛圍,讓觀眾陶醉其中,同樣,作為語文閱讀教學也需要在課堂上有一定的氛圍。例如,“福樓拜家的星期日”需要快樂,“祝福”需要沉靜,悲哀的氣氛,“月光”需要平靜,深邃的氛圍等。
此外,閱讀本身也需要有一定的氛圍,即積極性,主動性和學習氛圍。一般情況下,閱讀介紹課文作者和所處的時代背景,這些需要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長時間形成的一種思維,因此,新課開始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
這時,教師可以說:“因為課文太有趣了,我們想知道是誰人之手?”在這種方式中,可以擺脫束縛,并激發學生的探究和好奇心,據心理學家分析,初中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最強烈,如果閱讀課上使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潛力,這是不是一舉兩得?
二、讓閱讀課成為創造力的基地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閱讀課,任課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分析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總結方法,這種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是教師的“教”,另一方面在于日常的培養。體現了語文閱讀教學中努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性。能力不僅為知識能力的表現,還要有道德修養,文化素養等多方面體現出來。
例如,朱自清先生寫“春”,“一年之計在于春”,告訴學生要珍惜時間,我認為,應該補充一點,就是愛,保護環境,保護日益嚴重的環境。喚醒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朱自清先生展現給我們綠色的草地,鮮花盛開的春天,春天的微風,春雨絲絲展現給我們一個美好的世界,閱讀不僅是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更是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我認為,培養創造力也是閱讀教學的升華部分。
三、讓閱讀課成為學生放飛思維的草原
如前所述,初中階段正是學習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可是當今語文的閱讀教學,只是拿出很少的一小部分讓學生讀課文,讓學生自己思考的過程比較少,一般來說,教師講,然后讓學生模仿他們的想法分析,學生成為教師的復制品,它違背了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也違背了當前形勢下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的設計理念。
現代社會需要的閱讀是:閱讀是為了獲取信息,閱讀的過程是一個識別信息、決策及區分篩選組合的過程。陳小平說:“為學生的思想翻飛騰出空白期,如不然,讓學生失去了所有的精彩基礎。”如果是這樣的話,閱讀課中的“格式”就成為學生的思維不需要,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作者的看法和態度,以及作者的觀點,理性思考。為激勵學生,使學生對閱讀材料有一種新的理解和認識。不要總是低估初中生的思想,認為他們認識十分幼稚,給他們時間,也許通過他們的想象,將發現更多的有意義的東西。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