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代在進步,傳統的基礎教育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世紀教育對培養優質人才而提出的要求,新課改在此背景下展開,倡導新的教學理念,致力于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新課程改革為背景,從打破傳統教學理念,運用現代教育設備,落實現代教育教學思維等方面著手,切實提高初中語文基礎教育。為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得讓課堂充滿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下,筆者就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下自己的經驗與體會。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語文 教學 探析
時代在進步,傳統的基礎教育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世紀教育對培養優質人才而提出的要求,新課改在此背景下展開,倡導新的教學理念,致力于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新課改的精神與實質是要打造一種有別于傳統的教學理念,是一種師生共同進步、良好交流溝通、具有和諧師生關系的教學模式,主張通過互動與交流以改變單一的教師教學模式,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標。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努力尋找有效的教學模式或者策略,激發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一、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初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與此同時,如何改變簡單傳授、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真正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自己的人,是現代教育區別于傳統教育的顯著特征,也是當前世界各國在教育改革中都要面臨的一個共同話題。這要求廣大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帶有明顯的灌輸性,與新課改要求的精神和教學理念格格不入。新課改的實質要求在教學課堂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促進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的形成,為他們自我實現創造條件,滿足他們自我實現的要求。
新課程改革后的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是學生發展的引路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適應了時代的發展,體現了尊重教育的規律,也是我們對傳統語文教學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選擇。
以學生為主體,也不能夠忽視教師的作用,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那么有效的教學課堂就應該要具備高效的組織、引導能力,如果缺乏有效的組織,課堂氣氛、課堂紀律無從保證,教學質量更加無從談起。因此,教師的引導、組織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我在講課當中常常引入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故事、名人軼事、歷史知識、文壇典故等。這樣,既吸引了學生,同時又讓學生學到了知識。
例如,教學《楊修之死》一文,教師不妨先用多媒體播放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首曲子以它特有的雄渾和古樸為學生翻開了三國的歷史畫卷,作為欣賞者的學生,仿佛被帶到了金戈鐵馬的古戰場,經受了一番刀光劍影的洗禮,三國中眾多的人物形象,他們那鮮活的面容,浮現在學生眼前。這樣,學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調動起來了,學習的興趣一下就被激發起來了,迅速進入本堂課的情境之中,掀起了學生積極情感的浪潮,而且又體會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語文的美。接著,教師請幾個學生分別講講文中幾個有關楊修死因的小故事,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楊修的性格及其死因。這樣的課堂教學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充分感受課文內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語文教學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雙基”訓練,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三、豐富教學手段,調動學生興趣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戲是由愉快原則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游戲是學生最樂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我把課堂教學游戲作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渠道,讓學生自始至終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我在復習古詩歌時,在課堂上以“擊鼓傳花”的方式讓學生背詩,學生都感到緊張有趣,在熱鬧的游戲中,學生的詩也背熟了。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我就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學生在表演中很容易地就把握了人物性格。
再如,在教學中,教師可準備幾張圖片、音頻資料、動態畫面,再加上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參與其中,聲情并茂,就能抓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利用較高的積極性完成不易懂的教學內容。
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小辯論、分角色朗讀、競背比賽等方法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的眼、口、耳、腦等動起來,讓思維也運轉起來,讓個性得到自由的張揚,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環境,激發學生思維
良好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環境是達到高效教學質量的保證,積極互動的語文教學少不了優化的教學環境。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努力構建開放型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參與,在全新的教學環境下學習,更具思維活力。
這種教學環境更多的是注重人文環境的營造,人文環境是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傳統的語文課堂常常忽略了語文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意義,忽略了語文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構建價值,許多富有優美意境、鮮活思想的文字被支解為機械釋詞、標準化答題。標準的模式不僅限制了教師的思維,更讓學生形成了某些懶惰意識,造成不能說、不敢說及不會說的尷尬局面。營造互動、積極溝通的人文教學環境,能夠使得學生和教師在交流中思維得到開放,得到激發。
五、適當開展課外活動,拓寬學生視野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可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適當開展課外活動,把課堂搬到室外,讓學生走向校園體驗豐富多彩的生活。課堂上打造學生的理論素養,在課外鍛造學生的實踐能力,做到課內與課外的有效結合,相互促進,形成相互提高的教學模式。這樣可以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知識性,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養成主動求知的良好習慣。
例如,教學《語言的實際應用》時,教師可設計一組模擬招聘,這樣的教學有效地打破了課堂有限的時空,豐富了課堂信息的容量,使學生感到“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師在完成一節課的基礎上,可舉一反三地融入課外知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電影、電視及文學作品中的某些情節、人物等,這些都能溝通課堂內外,拓寬學生的視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語文課堂教學更生動有趣,從而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在語文教學中體現語文工具性特征的同時,強化語文的人文性特征,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增強語文教學吸引力的一劑良方。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