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始談起,解讀了實行最有效的閱讀、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活躍課堂氣氛與反思教學成敗等幾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個人的見解與感悟。
關鍵詞:語文教學 技巧 創造性思維 主觀能動性 課堂氣氛 反思
一、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就要求教師從自身做起,對待學生要和藹、熱情,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好感,學生才會親近教師。
教師要善待學生,允許學生犯錯。當學生做了錯事或學習中犯了錯誤時,教師不要大聲訓斥學生,那樣只能引起學生的反感。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耐心的指導,這樣學生才會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才會有所改正。當學生學習取得了一點進步時,教師就要給予對其進行有效的表揚,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點。
及時贊美學生,是促進學生學習進步的一個良好途徑。教師不要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要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對表現優秀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肯定。對學生時時刻刻指責、厭惡的教師是不能贏得學生歡心的。只有教師和學生一起動腦,才能克服學習中的重重阻力,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艱辛和樂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要求教師能給予學生無私的贊美和幫助。教師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果教師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就能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愉悅,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隔閡就會消失,學生就會輕松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活躍課堂氣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講課枯燥無味,學生就會感覺如同嚼蠟,對學習漸漸失去興趣。這樣,整個課堂就會顯得沉悶。試想,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學習又怎能有所進步呢?
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才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整個課堂活躍起來。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對新知識充滿好奇心。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較強的探索欲,才會努力學習。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確立新型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樂觀的學習氛圍。如在教授《草原》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看課文內容,說出自己喜歡的自然段,然后再出示掛圖,美麗遼闊的大草原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聯系課文中的段落進行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了。
三、創造地學習
帶領學生,開拓思維,進行我們自己的說文解字,例如我和學生一起吟誦《人生百誡·惜字誡·七古》:
倉頡奉命于黃帝,苦將心力成孤詣;殷勤造字傳天下,萬代子孫受利益;
古代百官跪倉頡,先生學子同拜祭;華夏文明五千年,有賴漢字之偉績;
方塊符號多奧秘,揭示宇宙諸規律;一文一字含說法,一撇一捺有來歷;
追溯往昔生感慨,漢字精工作用巨;象形指事與形聲,轉注假借和會意;
歷史輝煌祖國強,民族偉大智慧聚;設若中華無漢字,文明古國不成立。
學生吟誦得津津有味,趁熱打鐵,我經常帶領學生研究博大精深的文字,舉例如下:
勝有生字,生,未死也,活著就有希望,勝利或許就在前面;
敗有貝字,貝,錢財也,貪財必敗無疑,失敗常常因為錢多;
欺:霸氣有大害,使其他人欠身即為欺;
謝:禮多人不怪,讓我身矮幾寸說聲謝;
問:入“門”以后才會提問;
題:一“頁”未看哪有問題;
讓有上字,敬人也,讓他是上,不會虧大;
嚇有下字,欺人也,嚇人為下,不能久長。
錯有昔,意謂以后不要再錯,把握今天;
對有寸,表示每天進步一點,難能可貴。
“目”中有“丁”直盯盯;
“口”里認“可”笑呵呵。
夠:有多字,勸人類多一點就夠了,然而再多也沒夠!
吵,有少字,誡大家吵兩句就算了,可是吵起來沒完!
悶有一“心”字,終日不開心扉,心靈受損;
知有一“矢”字,說話有的放矢,頗似先知。
四、通過教師的作文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人生觀
教學生寫作文,教師要身先士卒,這樣才能夠帶動學生更好地進行寫作。比如李濟遠老師是這樣寫的:
早晨看了一則關于圣誕禮物工人的報道,字里行間他們為了生存的各種苦澀艱辛,讀來令人百感交際。案例中選取了一對圣誕工人,他們是父子關系。從貴州到義烏打工,選擇了一家專門制作圣誕禮物的工廠。
他們工作的工序很簡單,首先將雪白的泡沫制品,浸沒在膠水里3秒,然后撈起來,放入專門噴粉的機器中,不斷旋轉泡沫制品,直到全部沾上粉末。只需10秒,白色的泡沫制品就變成了鮮艷的紅色禮物,最后烘干,就成了精美的圣誕禮物。然而他們的工作環境卻相當惡劣,生產工程中,整個60平米的車間內彌漫著粉塵。為了減輕粉塵的危害,他們不得不使用口罩來防塵,兩人單是口罩的消費數,便達到10多只。
他們的工作采取計件制,為了多賺錢,常常一天工作長達10多個小時,早上7點干到11點,中午休息后,從12點做到下午5點半,晚上吃完飯,再從18點多工作到21點。在車間里他們一天能夠制作5000多顆星星等精美圣誕禮物,一個月下來,每人大概能賺3000多元。在這對父子工作的地方,全世界60%、全國超過90%的圣誕用品都誕生于此。然而頗有搞笑意味的是,他們工作這么長時間,竟然不知道,他們所辛苦制作的各種各樣的泡沫、星星、襪子、鞋子、雪花……究竟是為了什么,即使對于圣誕節,他們的所知也僅限于這是國外的一個重要日子而已,其余的事情,相當于零。這是一件頗為耐人尋味的事情。窮苦之人古來有之。然而似乎他們的境遇并不像這些工人般凄慘:“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的賣炭老人起碼還知道燒炭是取暖的,自己的炭給了那些宮墻之內的達官貴人以溫暖,讓他們安全越冬;哭訴“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蠶婦,起碼還知道自己精心制作的衣物給了那些遍身羅綺的人以光鮮和美麗;而“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的陶者,他至少也知道自己制作的陶瓦給千家萬戶帶來了便利。
這些給學生帶來了很多思考和啟示。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需要技巧,做為教師,要不斷地揣摩、研究,才能精益求精,更上層樓。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