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作文情感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要求作文教學貼近生活,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表現生活的能力。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之一。但學生普遍覺得寫作文是一件難事,而教師也覺得如何教學生寫作文,乃至寫出優秀作文更是一件難事。如何教學生寫作,是當下的語文教學必須面臨難題之一。
一、活化教材,打破教材訓練程序
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往往會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按部就班地進行寫作課。這樣,就是脫離了教學的實際,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學生往往還在訓練如何描寫人物的技巧,突然下一節課就轉變為描寫景物的教學了,蜻蜓點水式的訓練,往往是看著各種技巧都訓練了,但是往往學生都是沒有深入透徹地了解,這樣的教學效果肯定是低效的。
教師應該本著“寫作過程由易到難,寫作訓練系列化”的訓練宗旨,我的做法是:先對學生進行幾次寫一件事的訓練,再進行幾次寫人的訓練,因為人離不開事,而且寫人往往要記敘多件事,這比單純地記一件事更有難度。第三階段才進行寫景的訓練,因為景往往離不開人,而且寫景相對寫事和寫人而言對學生的語言積累方面要求更高。最后再進行幾次綜合訓練。
這樣循序漸進的訓練因為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所以很容易給師生都帶來成功的體驗。
二、把握目標、注重序列
要想使語文課堂中的作文教學效率得到提高,語文教師就必須要對大局總攬,從整個學期或者更長的時間內,整體規劃好作文教學的內容和序列。
例如,教師可以從整個初中階段規劃作文練習秩序,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的自由寫作習慣,避免給學生過多的包袱和限制;初中二年級時,要著重對學生的具體寫作方法進行規范教育;初中三年級時,千方百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及主動性,鼓勵學生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思想和個性。
在這種有梯度和層次的作文教學計劃下,每一學期都能讓學生在寫作方面有一個進步,這樣也有利于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和寫作樂趣。
三、引導學生積累素材
寫作素材來源于實際生活,離開現實的生活,寫作就變成了沒有根的樹。為了應對中考,初中學生被長期禁錮在教室和校園里,接受封閉式的書本知識學習。學生大都對生活缺乏體驗與感悟,因此也很難從生活中提取寫作素材,導致學生的寫作與生活越來越遠。要想提高作文教學效果,必須得研究符合認知發展的規律,教師要鼓勵并引導學生親近生活、深入生活、體驗生活,讓學生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獲得自己的認知和思考。
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做一個引導者,給學生提供表達思想的平臺,引導學生寫出生活中的真情實感,讓他們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味。此外,一些學生在寫作時,常常脫離實際或廢話連篇,出現這類問題是由于學生在平時缺乏思考,缺少對生活的感悟。
因而我們要從學校生活上努力,豐富學生的體驗。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拔河比賽、放風箏比賽、秋游、春游等,他們都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自主寫作的欲望。
四、讀寫相長,相互促進
認真持久的閱讀,會使學生寫作不斷進入新的天地。廣泛扎實的閱讀形成了寫作的基礎,最終造就了寫作的實現。小學生的閱讀達到一定的水平,寫起文章來才會成竹在胸,文思泉涌,駕輕就熟,不會受困于材料的缺乏、技巧方法的束縛。不斷寫作,會給思維帶來創新,給閱讀帶來新的革命。因為理想的寫作過程,驗證了閱讀的功不可沒,更促成閱讀的針對性,促進閱讀水平不斷提高。
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增強寫作能力的途徑還有許多。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對各種媒體信息的了解、傾聽故事等。單就閱讀教學對于寫作的作用,目的是使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在對學生作文練習的指導中,把學生的入門功底做實做牢,改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把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認識到閱讀對于寫作的諸多基礎作用,同時認識到寫作對于閱讀的良好反作用,二者相輔相成,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注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培養,使學生養成勤于閱讀樂于寫作的好習慣。
五、讓學生自主修改
作文評改是作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只有教師做好了評改,才能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教師在批改學生習作的時候,可以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習作中選取幾篇具有有特色的文章進行講評,使學生在教師的對比講評中受到啟發。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文章的共同點進行評價,提出一些學生作文的共同優點,揭示一些學生的共同缺點,提出總體性的修改建議。教師要可以將學生習作中一些比較優秀的文章整理出來,經批改后讓學生共同閱覽,可以張貼到教室后邊的黑板上,讓學生對同學的文章進行賞析。教師還可以將一些具有共性問題的習作拿出來讓學生共同評定,分組討論并且給出自己的修改意見,然后教師再針對學生的修改意見進行講評,通過“評——改——評”的循環,讓學生真正評有所得。
總之,作文教學的路漫長而艱難,對我們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可謂任重道遠,但是只要我們能主動地參與到課程的研究,開發與建設,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具備認真踏實,孜孜不倦,不斷開拓創新的職業精神,相信我們一定能讓學生愛上作文,愛上寫作文。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