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當前新課改中的重點和亮點,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教育,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擺在重要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課堂教學是關鍵。本文從創設良好氛圍,讓學生敢于創新;立足認知基礎,讓學生能創新;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善于創新;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愛創新;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創新能力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創設 立足 改進 引入
創新教育是教學的主旋律。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課堂教學是關鍵。在優化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增強創新意識,努力營造創新教育的氛圍。下面筆者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良好氛圍,讓學生敢于創新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我在課堂教學中,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熱愛學生,堅持教學民主。為此我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期望留給學生,尊重、理解、寬容學生,同時在課堂上樹立“思維無禁區、行為無錯誤”的觀念,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時心理自由,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具體做法有:
1.課堂上“六允許”。錯了允許重答;不完整允許補充;沒想好允許再想;不同意見允許爭論;不明白允許發問;教師有錯誤允許提意見。
2.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同桌互幫式活動,可以互學、互查、互練。4人小組研討式活動,主要目的是在自學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理解、歸納、掌握教學內容(優生1人,中等生2人,后進生1人)。多人小組協作式活動,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充分表現的機會、合作和競爭的機會。課堂中時而小組討論,時而全班討論,時而生問師答,時而師問生答,開展熱烈爭論。我作為教學中平等的一員參與學生的討論并加以引導。
3.采用四個“激勵”法,即設置激勵目標,運用激勵語言,采用激勵方式,形成激烈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感到“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
4.課堂中對教師的要求:當學生出錯時,不訓斥、不懲罰、要指導、要點撥。教師對某個觀點,不過早下結論,給學生充分討論的時間。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多給予鼓勵、肯定。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時間、空間,教師是點撥者,是向導。
這種寬容、寬松、自由、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消除了學生的“恐懼感”,學生敢想、敢說、敢爭論、敢創新,形成一種相互撞擊、相互補充、相互啟發和相互激勵的氛圍和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的心向和合作精神。
二、立足認知基礎,讓學生能創新
學生的認知活動總是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前提,利用已有知識和技能參與新的認知活動,并運用知識遷移規律主動地獲得新知識。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教師要以學生的學習實踐作為出發點,針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基礎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新穎感、多面性,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不能過于擴大學生的認知差距,隨意加大學習難度,給學生創新帶來困難。例如,教完“因數和倍數”后,在學生掌握了除盡、整除、因數和倍數以及乘除法中各部分間的關系之后,我設計了一道這樣的綜合開放題作為本課結尾:“學說話,根據所學的知識選擇2、5和10中的兩個數說一句話,比比看,誰說的最多又最新?”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道:“10是5的倍數,5是10的因數,5也是10的約數。”“10能被5整除,5能整除10。”“10能被5除盡。”“10是2的倍數,2是10的約數,2也是10的因數。”“5是2的2.5倍。”……
通過聯想,溝通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強化所學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既實施了因材施教原則,又充分體現了教學民主性,留給學生選擇的余地與探索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注重學法指導,讓學生善于創新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和遵循創新思維的規律,引導學生克服定式思維,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養成一種多角度、多層次思維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教學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1.“破”——創新的關鍵。“破”即突破定勢,打破常規,標新立異。例如,已知正方形面積為12平方厘米,它的內接圓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我們只要知道半徑的平方,用等量代替的方法就可以直接求出圓的面積。
2.“直”——創新的閃念。“直”指直覺思維,直覺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表現,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原型啟發、類比和逆向思維,使學生獲得新的閃念。計算題能簡算的一定要簡算,能口算的就口算,應用題能用簡便方法就用簡便方法。例如,一個工廠原來每月用水平均468噸,開展節水后,原來一年的用水量現在可以多用一個月,平均每月節水多少噸?學生憑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及敏銳的思維判斷力很快得出468÷13就可以直接求解。
3.“想”——創新的翅膀。“想”即想象。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無論是再造想象還是創造想象,對培養學生創新想象、對培養學生創造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個長方形玻璃水缸(密封),長6分米,寬5分米,高4分米,里面裝水的高度是2分米,現在要把它重新翻放,水深最多是多少分米?”通過學生想象,既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想象力,又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按照新的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全面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創新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這是時代的要求,未來的呼喚,將創新思維的培養落實到常規教學中責任重大。課堂教學是有限的,我們不妨將有限的課堂創新衍生到課余的活動中,比如布置適當的創新作業,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進行猜想,設計方案進行驗證,得出結論。這樣學生的創新靈感才能不斷延續。
總之,創新教育是教學的主旋律。在優化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增強創新意識,努力營造創新教育的氛圍,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表現探索欲、發展創造力的機會,使每一個學生的創造力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蘇)奧加涅相等編.劉遠圖等譯.中小學數學教學法.北京測繪出版社,1983.
[2]張奠宙.數學教育學[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陳昌平.數學教育比較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吳之季等.數學教學論與數學教學改革.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