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標,它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思維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構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來適應語文創新的學習要求,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積極性,把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學生的主動探索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實現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一、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生而言,學習興趣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創造能力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使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當學生對學科產生興趣時,就會不怕困難主動學習,而且學有成效。
例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先告訴學生,這節課我們要召開玻璃展銷會,但前提是先學好這篇課文。
首先利用多種形式通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在充分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思考每一種玻璃的特點和用途,自己設計一個表格,把他們的特點和用途填入表格并熟記。
在學生熟讀精思,基本消化了課文的內容和語言后,教師請學生一起讀課文最后一段并問學生:“你們能否設計出一種新型玻璃,創造出一個奇跡來填補玻璃發展史上的空白呢?請大家放飛想象,發揮創造潛能,大膽設計一種新型玻璃。”學生想出了很多新奇又實用的玻璃。
這時教師要求學生將準備發明的玻璃寫一段話加以說明,并召開“新型玻璃展銷會”,讓學生推銷自己的產品,比一比誰能夠把自己的產品介紹得更全面,使大家更感興趣。
在介紹產品的時候,要求其他學生要認真傾聽,介紹完了也可以與推銷員互動。
這樣,整堂課就活躍起來了,學生們介紹得認真,聽得仔細,討論的激烈,既認識了事物,又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創新意識,發展了思維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能。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形象的動畫,生動的圖像,內涵豐富的影音資料,簡潔的文字說明可以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運用眼、耳、手等感官全方位地接受不同形式的信息刺激,消除單純課本內容的單調,枯燥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引起學生的聯想,產生創新的靈感。
例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對于生活在順境的學生來說,很難想象地震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更難以體會父親在尋找兒子時的堅韌不拔、拒不放棄的精神。為了能使學生感受一下地震的情景,親眼看一看救援工作的艱難,于是我利用多媒體演示了地震的發生過程,播放了人們自救還有國家救助的過程。學生看得很認真,有的還在小聲議論,有的甚至流下了眼淚,在此基礎上,我開始組織學生學習課文,學生就能很容易地抓住父子當時的心情,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愛和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因為父親前面對兒子說過,不論發生什么,總會跟他在一起,所以一直堅信兒子還活著,拼命地挖,而不像別的父親一樣認為自己的孩子死了這樣一個偉大的父親,一個信守承諾的父親以后,組織學生體會課文中的這句話“人們認為那位父親因為悲傷過度而精神失常了”,并問學生這位父親是不是真的失常了?你能找到依據嗎?學生們經過認真研讀紛紛舉手,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我緊接著問:“每個人讀完這篇課文都會深受感動,感動就會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如果你是一名小記者,見到了地震中的那對父與子,你最想問什么?最想說什么?”下面請兩位學生扮演地震中的父與子,一位學生作為記者采訪他們。學生有的問他們當時的心情,有的問他們在救與被救的時候的想法等,這些想法都表現了他們的創新意識,挖掘了他們的創新潛能。
三、設疑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疑是一切發現和創新的基礎。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質疑可以激發主動探究的意識,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培養大膽探索,勇于批判的創新精神。
(一)教師設疑
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質疑、思考。教師設疑貴在“巧”,要在時機和內容上精心策劃、細心安排,把問題設在重點、難點和學生無疑之處。可以為提高學習興趣而設疑,可以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設疑,可以為解決問題而設疑,可以為深化教學內容而設疑,可以為鞏固新知而設疑。總之,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誘導他們提出深刻、富有創新精神的問題。
(二) 學生質疑
為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讓他們根據已有的知識去閱讀、思考、探究、理解、感悟教材,不僅會使學習目標更加明確,而且對學習內容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從而使學習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由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不同,所提出的問題難易差別各異,這就要求教師不要太早下結論,首先給予肯定,適時引導他們再讀、再想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然后再把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拿出來質疑。這樣,既保護了他們的積極性,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質疑的能力,明確了學習的重難點。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總結、歸納出適合學生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自學,培養自學能力,使學生逐漸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善于發現問題、勤于思考、敢于質疑,真正成為能創新的人才。
四、通過實踐,提高創新能力。
學生在課本里學到的知識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變得鮮活起來,只有經過親身的實踐,知識才會變得豐富、深刻、扎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學生自主探究過程的培養,更要注重在實踐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我們舉辦的每周一報,就是由學生自己合作完成,他們自己設計版面,各抒己見,出謀劃策,編輯內容。他們設計的內容豐富多彩,有根據學到的知識編的順口溜,有激勵人奮進的名言警句,有讓人大笑不止的笑話,有表揚好人好事的紅心欄等,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還要組織一次總結活動,談談辦報的收獲,總結一下以前的不足,思考以后的設想。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所學知識得到了運用,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創造性都得到了較好的體現、發揮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
隨著素質教育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語文教學的改革要打開課堂大門,讓學生到大自然中求真務實,使從課本中學到的知識得到發揮和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將得到充分發揮,這既幫助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研究問題和創新的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權利、意愿和選擇,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敢做敢想,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滿活力,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得到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學生創造、創新的火花才能迸發。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