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表達能力是在人際交往中的主要手段,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使學生具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所以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語文表達能力 大語文教育 言傳身教 多途徑訓練
心理學認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兩者相互依存。語言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實際生活中用來進行交流的最為直接的工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各個方面的發展。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張志公先生說過:“過去教語文,往往忽視口、耳,只注重手、眼,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開花的辦法,充其量這叫插花。也許能開兩朵花,然而開不多、也開不久。”這句話強調了聽說讀寫的辯證關系。學生的聽說能力是其適應社會的基本素質之一。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認為探索語文表達能力的培養途徑,對提高學生良好語文素質至關重要。現就筆者在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方面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擺正聽說教學在大語文教育中的位置,讓學生想說能說
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認識上來說,首先要打破語文教育脫離時代、脫離社會的舊框,沖出“升學教育”“高分低能”的束縛,重視語文能力的實際應用,否則,人們是不會心甘情愿地在聽說訓練上下功夫的,學生聽說能力的現狀也依舊無法得以改變。
其次,要徹底糾正重讀寫、輕聽說的傳統做法,擺正聽說的合理位置,使之與讀寫處于平等并列的地位。這是改革聽說教學、提高中學生聽說能力的重點關鍵所在。葉圣陶先生說:“語是口頭語言,文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結合在一起就是語文。”而口頭語言是書面語言的基礎,說與寫、思、聽、讀等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語文教學中應強調以“說”為突破口,以此推動語文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明白這一辯證關系,語文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聽說訓練時間和空間,學生才有機會充分提高自己的聽說水平。
二、教師言傳身教,營造氛圍,讓學生敢說
學生語文表達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營造民主氛圍、創設多樣的口語交際環境,學生才能敢講會講,從而提高聽、說、交往的能力。
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課堂教學語言對學生語文表達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說流暢的普通話,注意語言的清晰度,語速適中,既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教學語言干凈、精練、邏輯性強、有趣味性,以優美規范的語言影響學生。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多與學生親近,做學生的朋友,把培養和訓練學生敢于表達放在首位;多賞識,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多用真誠的語言去贊揚學生,這將會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將會帶來無窮的力量,激起他們想要表達的欲望;多交流,要加強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重視。
多鼓勵學生間的交流,加強大家之間的信任,這樣漸漸地就能消除學生的心理距離。努力為學生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感到輕松自如,漸漸地,學生就會敢于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師不要急于求成,對學生說話訓練中的不成熟表現應該耐心對待;對學生說話訓練中些微的進步也要及時表揚,形成“正強化”效應。
同時要提醒、教育學生要從辨析的角度去聽周圍的語言環境,從語法、修辭、邏輯等各方面規范自己的語言。做到會說話,能準確、生動、得體、有中心、有條理、有邏輯、有感染力地去說話。教師要在授課中有意識,有目的地營造聽說訓練的氛圍,促學生聽的敏銳度,激發學生說的興趣。為提高學生語文表達能力創造各種機會,如課前三分鐘講演,口頭作文,表演課本劇,舉行辯論賽等,用多樣化的活動來刺激學生敢于表達的能力。
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訓練,讓學生從簡單準確的表達到生動有邏輯的表達再到有感情、有感染力的表達,這樣循序漸進的訓練,讓學生敢說,從而掌握基本的聽說技巧,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聽說水平。
三、改進教學的組織形式,多途經訓練,讓學生善說
如果說能說是培養學生語文表達能力的基礎,而敢說是提高學生語文表達能力的條件,那么善說就是培養學生語文表達能力的目的。宋代大文豪蘇軾曾說過:“才有限而道無窮,心欲遠而口不逮。”在課堂教學中也會碰到這樣的現象,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心里能感受到,但如果讓他說出來就是天大的困難了;偶爾一兩個性格比較外向的學生,當大家一起說時他們會很大聲地在下面用語言來表現自己,但一旦真正讓他們說了,又往往會語無倫次,言不達意。因此,在讓學生能說、敢說之后,更要避免“心欲言而口不逮”的情況,就要讓他們真正地做到善說。這時,教師就要試著為學生設計一些語言表達的訓練,優化聽說的訓練方式,從完整性、邏輯性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的聽說訓練具有實用性、針對性、趣味性、全能性。利用課堂這個主陣地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校園活動、家庭活動、社會活動中自覺地發展自己的聽說水平。
(一)設置學生有興趣的話題,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要激發他們說的興趣,變“要我說”為“我要說”。課前三分鐘演講,這是學生鍛煉的好機會,同時也給學生一個比拼的舞臺。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講給大家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想要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就會認真聽別人講總結經驗教訓。同時學生也會在課下查資料做好充分準備,這樣學生的自主性就會被激發出來就能變“要我說”為“我要說”。
(二)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生活是口語交際訓練的廣闊空間,是口語交際的源頭、活水。學生的日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關注現實生活中的精彩畫面,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學生就會感到親切,樂于表達。新課標積極倡導“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單靠課堂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應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強鍛煉,生活才是口語交際的大舞臺,要在多彩的生活中學會口語交際。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多種文化沖擊著人們的視覺和聽覺,其中語文表達能力的提高是體現一個人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方面。總之,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任重而道遠,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訓練指導,我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