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級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積極地進行以多元形式來提高學生寫話能力的策略研究,努力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暢所欲言、分享快樂、收獲精彩的陣地,同時也讓孩子們情不自禁地愛上語文,逐漸地樂說會寫。
一、趣字為先,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
一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后,自然就會產生閱讀和表達的愿望。我非常注重以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來培養、提高學生的寫話能力。我會順應學生的心理規律,一開始就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不對他們做任何限制,讓他們敞開心扉,真正實現“我手寫我口”:喜歡什么就寫什么,喜歡怎么寫就怎么寫,喜歡寫多少就寫多少。從用拼音代替、音漢混合到全用漢字,我鼓勵學生從寫好一句話到兩句話乃至更多,逐步運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來慢慢提高學生的寫話能力。我會讓學生覺得原來寫句子就是這么簡單快樂。
二、豐富體驗,積累學生寫話的內容
要豐富學生的視野和閱歷,除有關課文的各種教學外,我會帶學生到校園散步參觀,也常常動員家長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鼓勵擴大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閱歷,并盡量結合課文中學過的詞匯運用到口頭語言上來。如,觀察秋天的桂樹后,叫他們寫出“一朵朵黃黃的小花”“散發出淡淡的清香”。觀察冬天的景色時,叫他們寫出“樹枝上光禿禿的”等語句。由于在實地觀察和教學中都重視了字詞的理解,因此,學生用詞比較豐富,寫得也有內容,大多數學生都能寫一兩百字,好的能夠寫到三四百字,還能正確地劃分自然段。這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非常不容易。
每當一個活動以后,總先經過談話,然后再叫學生動筆寫一寫。如開展“包餃子”“煮茶葉蛋”“穿衣服、戴紅領巾比賽”“添鼻子”等活動后,讓學生把自己參加活動的經過和感受說一說,再寫下來。學生寫得有聲有色,相當精彩。
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練習寫話的機會,我利用一些節日(三八婦女節、教師節、新年等)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做賀卡、寫有特色的祝福語。學生的興致很高,從做到寫,忙得不亦樂乎。幾番練習下來,寫賀卡的格式已經基本掌握,而且能針對不同的對象,體現當前節日的特性和給予對象的特征。
除了寫祝福語,我還鼓勵學生自己把身邊發生的有趣的事簡單地記錄下來。寫話的要求逐步提高,不但要寫得通順,還要求學習運用一些形容詞語來把句子寫具體、寫生動。
三、多元形式,提高學生寫話的能力
學生逐漸能寫教過的生字后,我就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寫課文中所學過的詞語和短句,以后逐漸結合說話教學,叫他們把學生所說的一句話寫下來。開始時,我先寫板書,叫大家抄寫,等到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時,就叫他們自己寫,實在不會寫的字開始可以用拼音。到了二年級就鼓勵學生查字典解決。例如,學了《家》后,就叫學生先說再學著寫一句話:“大海是魚兒的家。山坡是花兒的家。草原是馬兒的家。”在學了《雨點》以后,就寫:“雨點落在屋頂上,在屋頂上滑滑梯。雨點落進草叢里,在草叢里捉迷藏。雨點打在玻璃上,在玻璃上奏樂。”
我常常會用學生學過的字詞,組織成幾句話,叫他們聽寫,使他們逐漸養成連貫寫話的好習慣。如寫:“媽媽把洗干凈的毛衣放在外面晾曬,我把自己的紅領巾也晾曬在外面。”
童話最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我經常進行這樣的寫話設計:把教材中的童話故事進行延伸續編;出示開頭和結尾兩三幅圖,其經過讓學生想象;出示幾幅插圖,讓學生進行觀察及猜想,編寫合情合理的童話故事;開個頭,讓學生續編故事,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滿足學生自我創作的愿望,培植“想寫”的意識,激發“樂寫”的興趣,培養“善寫”的能力。相信只要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他們一定會像小鳥一樣展翅翱翔,一定會用五光十色的筆來描繪美好而多彩的生活。
四、多元評價,分享學生寫話的精彩
批改學生的寫話時,我會對錯別字、用錯標點符號等按標準扣分,也會對出現的好詞佳句加注表情符號評價,比如畫個笑臉或大拇指,這些生動的表情符號,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師批閱時的那份欣喜與贊賞,從而獲得被贊賞的情感體驗,這同時也能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為了鼓勵學生,每次寫話作業批改完畢,我都會從中選出寫得出色的當眾宣讀,然后在其中挑選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當場修改、點評,這樣,學生的印象很深刻,有些學生作品中的好詞好句很快地就“走”進了學生的腦海中。
學生好的寫話作品,我修改后會張貼在板報上“我們寫快樂”一欄,還會發表在班級網站上。有的我還會再做修改,幫他們投稿,讓他們的習作刊登在各級各類報刊雜志上,如《時代學習報》《提前讀寫報》《關心下一代周報》《農村孩子報》等,讓他們充分體驗當一回小作家的光榮與喜悅。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究,我認為寫話教學不能孤立進行,必須和整個語文教學,即識字、寫字、說話、閱讀等教學活動密切聯系。同時,進行寫話教學,必須根據本班孩子的學情,掌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以多元寫話收獲“千樹萬樹梨花開”般的精彩。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