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作文是小學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某種程度上與小學生寫作習慣的養成有著直接的影響。然而,在現實教學中,很多教師不太注重作文批改,或者敷衍了事,或者生冷簡單,給學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批改作文的目的在于啟發學生認識自己作文的優點、缺點和錯誤,在教師的鼓勵和啟發下逐漸進步,并養成良好的作文習慣。那么,教師怎樣做才能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呢?怎樣在作文批改中貫徹德育教育呢?我認為,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很重要。批改作文的過程,就是和學生交流的過程,批改的好,交流的好,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借作文批改與學生交流寫作方法
小學生接觸寫作不久,由于經驗不足,對于寫作的素材和方法缺乏認識,拿起作文,往往很茫然,摸不著頭腦,經常會出現 “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情況。就是說,教師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對小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訓練,教給他們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學生雖然對寫作有了大體的認識,大概知道了該如何寫,但真正教師布置了題目,要動起手來寫作時,卻慌了手腳。有時心里似乎知道該怎么寫,但寫不出來,有時又是寫出來了覺得不妥,但又不知如何修改。此時教師的批改就顯得尤為重要,成為給予學生點撥的利器,批改的好,往往就能引導其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在三年級時,有一次讓學生寫一篇《我的爸爸》的作文。在寫作文之前,我為了讓學生言之有物,寫出真情實感,提示他們要善于觀察,多方面表現任務,呈現立體之感。然而,在作文草稿交上來之后,我發現很多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內容空洞。大部分學生只注重外貌和動作描寫,而且千篇一律,什么濃眉大眼,什么干凈麻利,似乎他們都是同一個爸爸。情節敘述上也只是簡短的幾句話之后就再沒有具體的內容了。從學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表面上看,學生作文有外貌描寫、有動作描寫,有一定的情節,似乎是一篇完整的不錯的作文。但仔細地看會發現,他們的觀察并不仔細,或者說還不知道該如何仔細地觀察。而作文起步時,觀察是最為重要的,觀察仔細了才能寫出細節,才能寫的全面,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人物豐滿、有立體感。于是,我在他們的作文后面的批語中寫道:“你進行了認真的觀察,而且還展開了合理的想象,非常好,但是觀察的還不夠細致全面,你仔細去觀察他的步態、他的姿勢、他的動作習慣了嗎?你仔細觀察他的眉、他的嘴、他的眼了么?如果你能把這些寫出來,你的爸爸就會活生生地出現在你的面前。
二、借作文批改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
小學生還處在思想萌芽期,很多想法過于幼稚或天真。可有時,他們自以為是大人了,能獨立思考了,但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膚淺或片面。這在作文中便能很大程度地體現出來。比如,在一次寫《對雷鋒的評價》時,有的學生就寫到:這是真正的傻子,世界上在沒有比雷鋒再傻的傻子了。還有一次寫半命題作文,叫“我鄙視......”。有個學生寫的是“我鄙視弄虛作假”。內容是前不久學校為迎接普通話達標所做的某些工作。把學校面對檢查的各種準備狠狠批了一通,說是假的、虛的,對學校的工作表現出了極大的厭惡,措辭相當激烈。于是,我在批語中寫道:某某同學,你很善于觀察,把身邊的事寫入自己的作文中,很好,說明你熱愛生活,善于觀察。你寫的很有真情實感,說明你用心觀察了,用心思考了。這是寫好作文的關鍵,希望你能堅持。發揮你的長處。但我還希望你能深入地思考一下,要全面客觀地看待你身邊的事,不要總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看事物。觀察要細更要全,富有理性。學校確實對于檢查有所準備,但是你想想如果不檢查,學校就不做這些工作了嗎?學校平時不是同樣給你們創造了優美的學習環境了嗎?怎能說就是應付呢?總之,我們應該學會全面深刻地去分析某一現象,而不能簡單地把一事物定為好或壞……”那次作文之后,我很長一段時間注意觀察這一學生,并在之后的作文批語中有意加以引導,逐漸發現他慢慢有了很大轉變。他的性情慢慢變得善解人意了,不再動不動就激動了,性格緩和了許多。而且再一次學校組織的演講中,發現了他積極樂觀的心態,他的思想有了明顯的變化。我感覺到在批改作文的過程中,我挽救了一個人,我很自豪和欣慰。
三、借作文批改和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
以上講的是一般常用的書面批改法,這種方法,盡管教師常常費盡心思,反復琢磨,在語言上既怕說不清楚、不夠力度,又怕語言過激,觸發面情緒,起不到激進和教育作用,反而南轅北轍。教師認真指正學生習作中的問題,希望借此幫助他們提高寫作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其心靈教育。然而,教師苦口婆心地批改和教誨未必會被每一個學生真正理解。這就需要另一種形式的作文批改——面批。當著學生的面,對其作文進行邊分析批改。這種方法,在教學上比較耗費時間,教師必須騰出足夠的時間和經歷面對具體的學生,以便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然而,這種作文批改方法又是最有效的方法,雖然費時費力,但效果明顯。這種面批式批改法,學生也是樂于接受。因為他們直接從教師的言語中接受教育和教誨,非常親切、自然,他們會有被重視的感覺,所以非常認真仔細。一次面批強于十次文批,學生很快就能從缺失中走向進步獲得成功,很快就能從思想的泥沼中奮起,成為德才兼備的好學生。
面批作文法大致可分為兩種,一對一批改法和一對幾批改法。一對一批改法即一個教師對一個學生。這種做法,教師可以對某一學生作文中出現的錯誤進行細致地研判,并面對面的逐一點給學生看,當面告訴他錯在哪里,怎樣就對了。在對話過程中,教師還可以了解到學生為什么這么些,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從而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不至于在全班學生面前講廢話。而作為某一學生在和教師交流中,能有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所思所想一字不落地告訴教師,充分展示個性,充分發揮特長。結果表明,面批法使教師和學生平等的站在親和融洽的交流氣氛中,沒有壓抑,沒有抵觸情緒,學生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更愿意接受教師的指正,教師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趨利避害,循序漸誘,提高了教育學的效率。再一種是一對幾。即一個教師對幾個學生。這種做法,教師要事先把這一批學生寫作中表現出來的毛病進行分類匯總,找出其共同特點,然后集中其共同點進行點評和批改,一般每批以四、五個學生為宜。如第一批學生言之無物、空洞羅索,就著重指出他們語言方面的缺點,講出對策,比如加強演講訓練、增加閱讀量等;第二批學生層次不清、前言不搭后語,就著重指出他們的邏輯性差,前后失于照應等,并教給他們邏輯訓練方法,加強語段排列聯系等;第三批學生抓不住中心,就著重幫助他們訓練緊扣主題、講求線索的方法……這種批改方式,可以使學生印象深刻,便于學生相互提醒,在以后的作文中不再出現同樣的錯誤。當然,批改作文不可一種方法用到底,可以相輔相成,彌補相互的缺陷。并且學生也有厭煩心理,如果老用一種方法他們也會厭煩。可以一種方法用了,間隔一段時間再用,交叉使用即可不會引起學生厭煩,也可彌補不足,讓學生進步更快。面批也是這樣,過一階段時間要重新排列組合,進行新一輪的分類面批,克服其新的不足,在長期積累中得以完善,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語文教學重視德育,作文教學也不例外。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好作文批改這一平臺,抓好這一“潤物細無聲”的德育陣地,在作文水平上下工夫,在心靈溝通上下工夫,和學生在作文中交流,和學生在作文中交朋友,做到即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又通過批改作文的交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