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流程的中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師生互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方式,大量的事實證明,有效地課堂提問能夠調動學生思維和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教師的提問技巧不當,對于學生思維幫助不大,因此提問是否得當,引導是否得力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努力掌握課堂教學提問的實施技巧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 " " 提問技巧 " "教學效果
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要求教師要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打造高效課堂。打造高效課堂需要教師優化每一個教學環節,這樣就能夠優化教學過程。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流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師生課堂教學互動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來看當前的課堂提問環節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課堂提問過于頻繁且低效;提問重結果輕過程且急躁;提問的形式、回答群體“過窄”等現象。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問,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呢?本人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初中數學學科的特點來談談個人看法,與大家交流。
一、現狀描述
課堂提問在課堂教學中是一個最重要的教學環節,對此,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蠢。”陶先生這句話既說明了課堂提問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也說明了課堂提問是有著很強的技巧性的,但是從現實來看,課堂提問環節還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方面,有以下幾點。
(一)課堂提問過于頻繁且低效
部分教師對于提問的度掌握的不太好,很多教師認為課堂提問多有利于學生參與,簡單地認為問答式教學就是啟發式教學。近些年來,人們普遍認為“問題“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心臟”。在數學課堂上,最多的是以教師的提問的形式出現的。但我們發現,教師提問過于頻繁,而且好多“問題”的答案都是以學生回答“是”“好”“行”“存在”“明白”“可以”“學會了”“沒問題”等等。據統計一節總時間為2532秒的課,教師的提問的時間一般會占去600秒左右,占去將近課堂總時間的1/4。能夠真正激發學生深層次思考的理解性提問很少,這就造成學生們的思維深度不夠,提問也就是流于形式,不利于學生對于問題的深度思考,使得教學看似熱熱鬧鬧,實際教學效果卻很低下,形式主義嚴重。
(二)課堂提問重結果輕過程且急躁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明確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要求。然而數學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還存在“考什么,教什么”的現象,這樣的功利主義思想使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知識而輕能力、重結果而輕過程。知識技能目標學生易達到,而且需要理解練習。但是我們教師往往為了趕時間,不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優等生身上,全員照顧不夠,耐心不足,教師應該學會等待。
(三)提問的形式、回答層面窄
新時期的教育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綜合提升,但是有些問題教師在設計時缺乏深度的考慮,導致學生群體回答問題只是流于形式,這主要是沒有重視對問題情況的創設,缺少學生質疑和認知沖突的激發。只有教師問、學生答,缺少學生們的主動質疑,這就意味著真正的課堂生成的內容很少,滿足不了素質教育的需求。
二、解決途徑
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是每個數學教師需要掌握和必備的教學能力,是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那么教學中的提問除了要創設懸念和激發興趣外,還有哪些技巧方法呢?
(一)奇問鋪設,創設情景
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會對新穎奇特的事物產生好奇之心,青少年學生更是如此。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提問,構建驚詫的情景,創設誘人的場景,能引起學生認知的沖突,撞擊學生的思維火花,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講解不等式性質時,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我們都知道2<3,可有人證明了2>3,他是這樣證明的:因為(0.5)2>(0.5)3所以lg0.52>lg0.53即2lg0.5>3lg0.5兩邊同時除以lg0.5,即得2>3。同學們這可能嗎?上面的這類錯誤在學生的練習、作業和考試中是常常出現而又意想不到的。如此一問于是一個個積極思考,認真分析,不明錯誤原因決不罷休。學生的思維之火就這樣點燃了。
(二)精心設計,科學簡練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地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準要求:啟發性教學語言不僅要講究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教師所提問題的啟發性是實施啟發式教學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提高自我素質,自我充電,自我反思。
(三)鼓勵質疑,發揮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讓學生自己發掘問題、提出疑問是一種要求更高的訓練,這要求學生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制造認知沖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問題情境聯系起來,鼓勵、引導學生去質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并通過師生的活動來解釋,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
(四)對待應答,合理反應
對待學生的應答,教師常見的反應有:“不,這不對。”“很好,很好。”“啊,這是一種想法,還有其他想法嗎?”“非常好,我們能把它擴展嗎?我們能補充點什么嗎?”“很好的想法,但是我們如何解釋……”這是教師對學生答案作出的典型反應,持續地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對與錯的強化,趨向于縮減學生的回答,并將它們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師想要的東西上。第二種是一種重視結果的思維方式訓練。第三種反應是中性的,它引導學生離開這種反應而朝向問題的其他答案,是一種發散思維的訓練。第四種反應是強烈地接受,它引導全班進一步追隨這個學生的想法,支持和鼓勵學生,滿足學生需要,把問題提出后等待的時候稍稍加長,就會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被引發的質疑數量增加了,不回答的情況減少了;推論性和推測性的思維數量增加了,學生能夠提問的數量增加了,“遲悟”學生的參與增加了,課堂紀律問題減少了。
總之,新時期的中學教學要本著課程改革的要求,充分落實素質教育的發展目前,不斷地完善教學環節,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提高。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