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茍不教,性乃遷”說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隨著環境的影響而變化,所謂先入為主,不可不慎。只有“教婦初來,教子嬰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字句都指明了啟蒙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學階段正是啟蒙教育的重要時期。
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質基礎的不斷提高,生活環境的不斷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傳統文化教育在現代人的意識中被逐漸地淡化。也正是這種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學生養成了眾多不良習慣:他們有的過多依賴家長,缺乏自理能力,勞動習慣欠缺;有的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獨尊,任性蠻橫;有的花錢大手大腳,不珍惜勞動成果,向新一代的啃老族闊步前進;還有的是非觀念、集體意識、民族意識淡漠。長此以往,傳統文化終將淹沒于歷史的荒野之中。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的豐富的人生智慧,是歷史留給我們炎黃子孫的無價之寶,是我們民族聚凝力和生命力之所在。而身為教師,更應該具有學習與提煉的能力,多閱讀人類千百年來沉淀下來的名篇,將更美好豐腴的思想呈現給學生,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完美結合。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鬃右粤嚒岸Y、樂、射、御、書、數”教育學生,其教育以仁領之,囊括了德、智、體、美的各個方面。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墩撜Z·學而》)時至今日,孔子的思想言論對我們現代教育仍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即為學首先要學會為人,注意道德修養,“修君子之德”。
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古詩詞占據著重要位置。古詩詞意境清新,韻律優美,語言生動,含義深刻,在教授過程中更應注意“知人論事,以意逆志”,挖掘更多詞句背后的思想內涵。
例如,《示兒》一詩讓我們認識了一生愛國憂民的南宋詩人陸游,其“不見九州同”之悲,感人肺腑,催人淚下;《靜夜思》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李白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成為游子懷鄉的千古佳句;李紳在《鋤禾》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表達了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孟郊的《游子吟》讓我們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偉大的母愛;李白的《贈汪倫》,則讓我們見證了純樸而深厚的友情。
《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江畔獨步尋花》中的“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詠柳》中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展現了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強調了以自然為友,以山水為師,不僅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體現了詩人積極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表現了作者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高尚氣節;“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不僅寫出了墨梅的高雅氣質,而且反映了作者的高潔志趣。在教學這些優美的詩句同時,融入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無味的說教。
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深刻體會詩的思想感情,從而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
在中小學教學中開設修身課,擷取古文經典中的優秀篇章編制教材,復讀誦經典的教學傳統,不僅是新時期道德教育的一個好方法,還是繼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好途徑。
古文經典韻律優美,讀來朗朗上口,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家中,行住坐臥,隨處可讀。青少年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養成讀書的習慣后往往手不釋卷,興趣盎然地學習更多經典,而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情操也在潛移默化之中熏陶而成?!安W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良好的德行和淵博的學識都因持之以恒的學習而成就。
讀誦經典的教育方法對硬件設施無特殊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學校還可以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教師、家長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社會成員積極參與,共同開創有當地風格特點、形式多樣的讀經活動,從而使德育不僅在學校中得到普及,而且還輻射影響到周圍的社會。
我校始建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原名渤海書院。歷經了兩個世紀的滄桑變遷,現已發展成為一所省級示范性小學。近年來,學校重視文化建設,提出了構建博雅文化的理念,立足于實驗小學的悠久歷史和未來發展,挖掘實驗小學長期辦學中積淀的文化內涵,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課程是文化的主要載體。圍繞博雅文化,我們加大力度開發實施校本課程,不斷完善博雅文化課程體系,開發了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經典誦讀”校本課程。
在開發和實施“經典誦讀”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做了很多有益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誦、賞、寫”相結合的教學特色。
一、“誦”——誦讀經典,浸潤經典
學校組織骨干教師傾力編寫了一套《經典誦讀》校本教材。唐詩宋詞、古韻聯對、名言古文以及現代詩歌散文,兼及古今中外。教材按文化主題分單元進行編排,從而使經典誦讀與語文閱讀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利用每天的晨誦20分鐘,學生誦讀經典,親近經典。我們倡導采用表演誦、拍手誦、歌謠誦等學生喜歡的方式誦讀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我們還印制了精美的“背詩小能手”卡片,獎勵給平時背詩積極的學生。每學期還要舉行班級經典誦讀成果展示,編排出精彩紛呈的誦讀節目,把經典詩文演繹得有聲有色。我校的誦讀表演在滄州市青少年經典美文誦讀節目匯演等系列活動中多次獲獎。
二、“賞”——欣賞經典,享受經典
我校注重將經典誦讀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整合:精選部分優秀古詩詞歌曲作為音樂補充教材,開展了“古詩詞歌曲進課堂”活動;我校體育教師、音樂教師攜手創編出一套活潑新穎、深受學生喜愛的古詩韻律操,將體育與經典誦讀進行了有機整合。
三、“寫”——仿寫經典,踐行經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體現了讀寫結合的重要性。在大量誦讀的基礎上,中年級開展接壓韻句、對對子的語文游戲,寓教于樂。高年級開始引導學生仿寫和創作新古詩。母親節、教師節等節日到來之際,學生在親手制作贈詩卡上寫下稚嫩的詩句。我們還利用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舉行詩會,在舉行其他一些大型活動時也會不失時機地讓小詩人們即興賦詩,為學生搭建起展示詩歌創作才華的舞臺。我校經典誦讀開展已有5年的時間了,現已開花結果,近500名的學生作品刊登在各級報刊上,我校《經典誦讀》校本教材中就收錄了部分學生的優秀詩作。我校的論著《傳承中華經典,讓書香溢滿校園》榮獲河北省優秀教育科研成果獎。
如今,時間再一次開始,傳統教育與詩詞文化一同出發,我們期待給自己一個見證,見證教師群體能否在時代浪潮中延續最純真的思想,見證傳承千年的文化自信仍能融入下一代的血脈筋骨。為著教育參與時代進程的榮譽感依舊充盈,我更希望有你同行,還原經典之美,讓傳統文化照亮愛,照亮前路,照亮不悔的初心。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