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藝術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要面向學生、誘導學生,促進學生學習。實施時要注意在誘導學生、促進學生學習上下工夫。結合自己多年教學實踐,筆者談談在數學教學中教學藝術的實施。
關鍵詞:創氛圍 引自習 引新課 提問 板書
英國哲學家、教育家羅素認為:“教育就是獲得運用知識的藝術,這是一種很難傳授的藝術。”數學是小學一門主要的基礎課,數學課堂教學既是學校工作的中心,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掌握數學課堂教學藝術,是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就數學教學中教學藝術的實施談幾點體會。
一、創氛圍
在小學教學中面對的是小學生,我根據他們年齡小、自控能力較差、不能很好地自覺地學習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地引起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我在教學中創了學習氛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學習氛圍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問題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頭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正是為了滿足學生這一需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上,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深挖教材內容,抓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精心設計好問題,讓學生產生探究欲望,主動去學習。問題的難易要適度,要有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
(二)創設探究氛圍
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培養他們討論、交流的能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對知識的探究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接受知識。
例如,教學“認識時間”一課,由學生熟悉的上課情景引入“幾分”的學習,讓學生會讀“多少分”,我利用小組設計了“數一數,填一填”和“撥一撥”兩個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多樣的活動過程中自己認識時間單位“分”,以及“時”和“分”這兩個單位間的關系。
(三)創設故事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可把一些數學問題放在游戲中解決,這樣可以吸引學生達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時,我將自編的“孫悟空分桃”的故事帶入課堂:孫悟空把20個桃子按3:2的比例分給兩只小猴,大家猜一猜這兩只小猴各得到多少個桃子,它們之間又會發生怎樣的事,假如你是孫悟空,又該怎么辦?豐富的故事情境,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二、提問藝術
提問藝術不僅體現在教師提問學生,學生也可以就預習中碰到的問題采用分學習小組,指定發言人提問教師,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藝術性處理,教師在提問教學中要設計出一連串的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維,把他們每個人學習數學的星星點點的智慧之火匯成燎燃之勢,從而順利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這就是啟發設問。前一層次數學知識是后一次知識的基礎,后一層次的數學知識是前一層次的延伸和發展。為了順利實現前后數學知識正向遷移,教師還應該在前后知識的連接處設計“鋪墊提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真正理解,才能迅速占有前人的認識結果。理解設問也是檢查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認識程度和掌握程度。
(一)課堂提問的問題設計要富有藝術性
問題設計要少而且精。我設計課堂提問一般突出實質性問題,抓住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性內容,進行設計問題。問題設計的“精”就體現在教學的關鍵處、理解的難點處、問題的矛盾處、思維的轉折處、探索的規律處。
問題設計要富有趣味性。我設計的問題是把教材內容和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活動場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
(二)課堂提問要把握時機。
當學生的思維受到阻礙時,或者當學生需要反思時,再或者當學生的思維需要提升時,我認為這是教師提問的最佳時刻。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察言觀色,及時發現最佳時刻,問到關鍵處,并且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先請同學們結合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進一步猜想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預設:也是底面積×高,如何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這時學生的思維有可能受阻。我及時發問:“請大家想一想,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是怎樣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及時為學生的思維指明了方向。
三、板書藝術
板書設計應力求以盡可能簡約精當的文字、符號、線條和圖表反映盡可能豐富的內容,在盡可能大的程度上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啟發性和感染作用;并通過板書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幫助學生把握重點,理清思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使板書藝術化,首先要做好周密計劃,這是前提,設計要做到提綱挈領,層次分明,具有科學性、準確性。才能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概念,并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倘若板書時不分主次,洋洋灑灑一黑板,那就影響了學生的思維,影響學生視覺。精美的板書好似一首詩,猶如一幅畫,和教師的講解、學生的嘗試一起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四、導學習
講究就是使學生“持續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這一切都需要教師設計教學過程時,時時讓學生有一波波的獲取知識和能力的成功感,教師講課要富含激情,講究的是語言的幽默藝術、教學節奏的抑揚頓挫,教師語言的親和力、教師的體態教學的藝術,而不能教師在講臺教學,要常常下講臺親近學生。備課時要備學生,教學中要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及,及時化解學生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復習舊知,迎入新知的教學,采用電視連續劇的“上集回放式”,降低學生學習的困難,我們要依據教材啟迪學生展開聯想、想象、判斷、推理、概括。采用啟發式、過程式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例題的講學,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教給學生以數學問題解決的思維模式。我們還要創造條件,調動種種教學手段,選用教學方法,顯出時空變換的流動美,視聽轉移的立體美,語言表達的音韻美,師生關系的和諧美,啟發思考的哲理美。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趨之以利,避之以害。這就是數學教學的藝術手段,教學藝術具有效果性。上課具有教學藝術,必然會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學中運用了精湛的教學藝術,學生就樂學上進,大敞心扉,思維活躍,或浮想聯翩,或低首心折,或暢所欲言,或流連教境,學生開竅,閃爍著他們聰明睿智的火花,教學順水推舟,將出現教學的最佳境界,師生合作共同收獲教學效益的碩果。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