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問題的深入探討和不斷實踐,作為中學數學教育重要環節的數學作業也應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合理布置數學作業,能有效鞏固延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反饋教學信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本文從注重作業的合理性、注重作業的趣味性、作業不應該作為衡量學生成績好壞的標準、在作業完成過程中采取合作性四個方面闡述了初中數學作業的布置。
關鍵詞:初中數學 作業布置 合理性 趣味性 合作性 多樣性
作業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階段,學生可以通過課后作業進一步強化補充課堂學到的知識,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也是知識落實的重要途徑和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載體。但是,目前很多教師設置課后作業目的只是單純地為了作業而設置,作業存在多而不系統的問題,而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更是存在盲目拼湊、抄襲作業、被作業所累的問題。作業的設置不僅沒有實現查漏補缺強化理解的作用,反而為學生帶來了更重的課業負擔,學生除了要完成書本習題外,還被大量形形色色的習題所累,身陷題海不能自拔,而且各類習題冊良莠不齊,好多都攙雜著一些難、煩、偏、舊的題目,學生做作業和教師批改作業疲憊不堪,卻收效甚微。
出現上述問題的根源在于教師布置作業的隨意性。有些教師只是盲目地布置作業,例如隨意發放練習冊,針對每天的授課內容告訴學生應該做哪些題,對于這些題的內容以及對于學生的知識鞏固作用,教師也是一知半解甚至不甚關心,某些類型題目會出現反復多次的練習,這很容易造成學生的疲憊感,這種隨意的、盲目的、重復的、一刀切的作業多半是沒有效果的,這種題海戰術不但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而且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更甚至讓學生厭惡和反感,從而失去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注重作業的合理性
教師在完成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內容后,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布置層次分明、結構合理、題量適中的同步作業,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而不能千篇一律地重復,不能搞“一刀切”。在作業的數量、內容、形式、難度方面,教師都應該進行科學管理,同時還應該把握學生完成作業所需的時間,時間過短達不到強化知識的作用,時間過長使得學生產生疲憊,從而厭倦寫作業,背離布置作業的初衷。
二、注重作業的趣味性
學生對作業是否感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業的內容是否新鮮、有趣,他們對形式單調、內容枯燥的作業感到乏味,而更喜歡貼近生活、形式新穎的作業。因此,教師不應單純地依靠練習冊,而應該針對不同的課業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去布置作業,這其中包括教師自己出題且自己構思作業的層次,這樣學生在每天的作業中能夠找到樂趣,主動樂意完成作業,周而復始形成良性循環。
三、作業不應該作為衡量學生成績好壞的標準
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成績無疑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反過來,也是打擊學生學習動力的利刃,很多教師會把作業完成質量作為學生學習好壞的標準,殊不知,作業本身就是為了查漏補缺,學生完成情況較好說明前一天的課程學習效率高,學生完成不好,教師應該思考前一天學習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否教學有誤還是學生沒有切實理解內容,針對學生沒有掌握的內容,教師應該及時對學生進行進一步講解,避免日后造成學習漏洞。所以,作業完成情況只能作為學習效率或者理解的一個參考,而不應該作為成績好壞的標準,對于已經完成作業的學生,不論其質量,都應該給予表揚鼓勵,單純鼓勵學生做作業的行為,是激勵他們及時完成作業的唯一原動力。
四、在作業完成過程中采取合作性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里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而進行的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作業完成過程中可以組成數學合作學習小組,互幫互助,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數學問題的解決往往可以有不同的方案,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都有可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又可以與別人共同討論不同方案的優缺點,這對于發展學生的解題思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創造性思維十分有利。同時,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溝通、互助、分享,這種合作的意識和品質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置多種作業形式,不僅限制于書本作業,例如,可以布置一些口頭表達作業,或者指導學生辦數學小報,倡導學生自主尋找數學課題,開展課堂討論等形式,其目的都是使得學生從多種作業的完成過程中體會到數學是生動活潑的學科,不僅有趣,而且用之有效,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由被動的“要我做”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做”,從而引起他們做作業的興趣,并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實踐證明,多樣性的作業能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去獨立完成作業,而且學生相互提建議,使他們充分參與到問題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厭學學生嘗試去完成作業。
總之,作業的布置是一項充滿藝術性、創造性的行為,需要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樹立新型的數學作業觀,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加強作業的改革,避免“題海戰”,結合科學、多層次、多種形式的課后作業,采取激勵的形式,不以學生完成作業情況為成績好壞標準,而是單純鼓勵學生做作業的行為,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使其意識到,作業不僅會有效地提升學習成績,而且不是一件疲憊的事情,并且采取多種作業形式,增強同學之間的團結協作,大家互相提出自己的意見,體會解決問題的快樂與成就感,在學習中找到快樂,在快樂中提升成績,不單對于學生的學業生涯有幫助,也會對其以后的人生有指引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馮躍峰.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層次設計.中學數學,1997(2).
[3]王偉.初中數學作業中的反思建構.中學數學教與學,2008.
[4]舒盛花.數學作業設計的新視角.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7.
[5]諶娟.例談初中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J].中學課程輔導,2011(6).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