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當元帥還打了勝仗,朝廷自是應該重重嘉獎。可是,眼下狄仁杰卻必須繼續留在那剛剛打過仗的地方。因為那里更需要他,因為武則天知道只有他能夠真正安定民心,穩定局勢,只有他才能夠讓女皇對那塊多事之地放心。狄仁杰的(代行)大元帥頭銜尚未去職,就接到了另一項任命——“河北道安撫大使”。這也是他在短短的兩年內第二次擔任這個“代天行事”的欽差。
經歷了一場戰亂之后,安撫大使這個官當起來很容易,當好了卻很難。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欽差意味著可以一言九鼎,手握生殺大權,也手握朝廷給安撫使撥下的數量可觀的財權。但你把這些錢用在什么地方那就完全是大使自己的事。像武懿宗,就是肆意侵吞這些錢財,不僅不把救災的錢花在受了戰禍的戰區人民身上,還要加諸更多的橫征暴斂,結果就是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有的干脆上山拉桿子當起了土匪。而狄仁杰拿上這筆錢卻要詳細考察人民遭受戰禍的情況,把錢用在那些急需重建家園,恢復生產的人民身上。
雖然年近70,但狄仁杰的工作作風不變,還像年輕人一樣,每天要視察很多地方,同時處理很多積壓的冤案。正是由于狄仁杰的溫和政策或者說是“仁政”,河北百姓大都很快都回到家園,開始了正常的農耕生產。

剩下的事情就比較難辦了。由于前次武懿宗的高壓暴孽,有一部分農民上山當起了土匪。現在聽說狄仁杰來了,朝廷的政策好了,想下山回家過正常日子,可是當時有條法律,類似這種匪患那是要殺頭而不予赦免的。怎么辦?狄仁杰在這個問題上是沒有決斷權的,于是他給武則天奉上一道表章,以自己的所見所聞為先導,而后指出農民之所以上山當土匪,主要是因為戰亂加苛政使得農民吃不飽飯,穿不上衣所導致的。如果國家能夠給他們提供一個安穩的生活環境,他們是不會背叛朝廷也不愿意離開自己的鄉土的。因之,懇請武皇赦免這些所謂土匪的罪過,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做大周的好百姓。在這份奏章中,狄仁杰再次引用了太宗朝著名宰相魏征的名言,民眾乃水,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武則天看到這份奏章后,很是認同狄仁杰的看法,給他下旨:“狄卿認為應該怎么辦就怎么辦,朕全不過問。”得到武則天的支持,狄仁杰就采取過去在寧州用過的辦法,一是到處張貼朝廷的赦免詔書,二是動員那些“土匪”的親戚上山去招回親人,很快,河北境內“匪患”絕跡。狄仁杰又上書朝廷,要求給河北全省減免稅賦,并從江南調運大批糧食救濟災民,使河北人民順利度過了一個寒冷的冬季,迎來了真正的春天。當狄仁杰完成使命從河北回到洛陽時,武則天親自賜予象征著高貴與純正的紫袍一件,袍子上面繡著12個閃光的大字:“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厲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