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久視元年九月,狄仁杰去世,享年71歲。就在這一年,武則天76歲,張柬之也已75歲。而他與她還將在之后的日子里按照狄仁杰所規劃的政治斗爭路線圖展開一番生死較量。
對于狄仁杰的去世,武則天表示了皇帝所能對一個臣子所表示的最高的哀思和禮遇。“朝堂空矣!”武則天感嘆。她下令文武百官廢朝三日,又在百官聚集的場合為狄仁杰的去世感傷道:“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這一切都說明,在武則天這位大有作為的女皇帝心中,狄仁杰具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狄仁杰去世了,但是政治生命卻并沒有終止。他一生的政治宏愿仍然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終于,歷史來到了公元705年(神龍元年)的正月二十二,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當時,81歲高齡的女皇帝武則天病魔纏身,還與她的兩個男寵沉湎于長生院內的香榻,多日不理朝政。五位當朝宰相無一不是狄仁杰門下桃李。五年前,正是他們共同的導師狄仁杰在病危之時為他們留下了臨終遺囑,希望他們在武則天不能視理朝政的關鍵時刻在保留武則天性命與顏面的情況下,鏟除二張與武三思等奸邪,迫使其把政權交還給太子李顯,從而實現匡復李唐的偉業。現在,正是這些人,遵循著狄仁杰的政治部署,聯合那些很久以來心向李唐的文臣武將,以雷霆手段處決了惑亂朝綱、覬覦威權的張氏兄弟,也使得突然間失掉了左膀右臂的武則天自知無力回天,不得已把政權交還給了曾經被她囚禁達23年之久的太子——武則天的親生兒子李顯。在這個時刻,目睹那五位由自己最信任的人推舉上來并得到重用的宰相,女皇一定想到了她的“狄國老”“救火隊長”,竟然在很久以前就為她安排好了這一切。當時女皇的心中一定五味雜陳,也可能會在心中暗叫“狄公啊狄公,你……”
狄仁杰去世了,但是關于他的傳奇與故事才剛剛開始,而后人,包括很多偉大的政治家與文學家對狄仁杰這個人的評價也才剛剛開始。在他之后不久,同是唐人的詩圣杜甫就對狄仁杰在恢復李唐之政治偉業上的突出貢獻做出了標志性的評價:
狄公執政在末年,濁河終不污清濟。
國嗣初將付諸武,公獨廷諍守丹陛。
禁中決策請房陵,前朝長老皆流涕。
太宗社稷一朝正,漢官威儀重昭洗。
時危始識不世才,誰謂荼苦甘如薺。
宋代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更是在他路過狄仁杰曾經當過縣令的彭澤縣時,感而慨之,寫下了一篇流芳千古的《唐狄梁公碑》,內中寫道:“天地閉,孰將辟焉?日月蝕,孰將廓焉?神器墜,孰將舉焉?巖巖乎!克當其任者,唯梁公之偉歟。”
狄仁杰去世距今已經1300多年,但是,關于他的故事,或者已經遠遠超出他本來面目的故事卻在紛紛假以他的名字而出現。這樣的人,這樣的文學形象,在中國歷史和文學史上堪稱奇跡,這,就是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