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的本意是表示一種不張揚、謙虛謹慎的態度,然而,在目前官場勁吹的這股“低調”風,卻已然將“低調”變了味。有媒體總結,“低調”官員大致可分為以下七個類型:一類是庸官,二類是懶官,三類是俗官,四類是貪官,五類是腐官,六類是隱官,七類是老黃牛官。
為什么這么多類型的官員都選擇了“低調”,與當前的“官場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當下的“官場文化”,陷入了一種怪圈,存在著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往往是想干點事的官員屢屢倒下,因為只要干事就有可能犯錯,而不干事就不會犯錯。于是大家紛紛“混”字當頭。
按說這種現象早已有之,見怪不怪了。只是在目前的換屆期間“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表現得實在突出,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視。因為一個官員“低調”,或許還不是什么大問題,問題是越來越多的官員傾向于“低調”,堅持認為“槍打出頭鳥”,高調的成本太高,繼而懶于創新,惰于奉獻,這對黨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無疑是有害的。
官員“低調”表面上看是奉行中庸之道的表現;說到底,是懶政、庸政,是不作為,甚至是失職、瀆職。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鄭筱萸長期“低調”,而其主政下的藥監局腐敗窩案觸目驚心,鄭筱萸“上路”前留下“悔恨的遺書”——“我雖然沒有親手殺人,但由于我的玩忽職守,由于我的行政不作為,使假藥盛行,釀成了一起又一起慘案……”今天讀來仍極有警醒意義。又比如被不少人認為“內斂、低調和含蓄”的陜西省政協原副主席龐家鈺,“在負責寶雞市馮家山水庫取水工程建設中,嚴重失職瀆職,引水、輸水管線先后6次發生爆管,造成經濟損失1008余萬元”。倘若一味“玩”低調,讓低調異化為敷衍塞責、搪塞推托的不作為,官員很可能因此造成失職、瀆職,那將不僅是丟了自己的烏紗帽,而且觸犯了國家的法律。因“低調”導致的失職、瀆職無異于另類腐敗,或許官員沒有伸手將錢塞進自己的腰包,但是卻給國家、集體的財產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
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官員手中的權力不僅是權力,更是責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官員沒有權利“低調”。改變當前“官場文化”,祛除官場“低調”風,首先應當完善干部選拔機制,把德才兼備,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人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其次,干部考核應加大民生實績和“民意”比重考核力度,使普通民眾都有機會參與到干部考核中,將半邊“官帽子”交給“民意”,使得官員不得不“想干點事”。最后,要加強對官員的理想信念教育,強化官員敬畏感的培養,只有畏黨紀,畏國法,畏人民,畏權力,才能遵循法律和道德,嚴格履職,不敢懈怠。
(第3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