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反腐敗出現了“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新常態。隨著一個個位高權重的“老虎”被打,一批批官小權大的“蒼蠅”被拍,腐敗出現了新情況。一方面,新生的腐敗數量迅速下降,增量腐敗得到了有效遏制。另一方面,存量腐敗出現了明顯分化:有的開始收心,不敢再犯;有的暫時收手,伺機而動;有的則不收斂,頂風作案。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而腐敗官員又多是典型的機會主義者,面對日益升高的腐敗風險,不斷加大的腐敗成本,腐敗分子選擇收心、收手比較符合人的“理性”選擇,而那些仍不收心、不收斂、不收手,敢于頂風作案的腐敗分子難道真的“吃了豹子膽”,敢于公開叫板中央,與人民為敵?
“心理是行為的內在根據,行為是心理的外在表現”這一原理告訴我們,要解釋反腐敗高壓下為什么仍有一些腐敗分子不收斂不收手,需要深入腐敗分子的內心,揭示其腐敗心理形成與發展變化的規律。
腐敗心理的形成與外化
世上從來就沒有天生的罪犯,當然,也不存在生來的腐敗分子。經過民主推薦、測評和組織考察等程序而走上各級領導崗位的干部,雖然不能完全排除“帶病提拔”的情況,但絕大多數都是優秀分子。那么,這些曾經也優秀的腐敗官員是如何形成腐敗心理,并最終走上腐敗犯罪道路的呢?
權力、利益與欲望是腐敗心理形成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權力的行使意味著利益的增加或減損,所以,行使權力的官員容易成為他人各種糖衣炮彈攻擊的對象。官員手中的權力越大,并且越不受監督和制約,那么,面臨被拉攏和腐蝕的幾率就越大,腐敗的風險也就越高。人有物欲、情欲和權欲等欲望,不斷面對物質、金錢、美色等誘惑,一些官員的欲望容易出現膨脹,并產生嚴重的心理失衡。此時,若有正常的自我意識尚可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心理的平衡,避免腐敗的發生。然而,這些官員在欲望膨脹的同時,他們的自我早因他人的獻媚奉承,聽不到真話實話而扭曲。欲望的膨脹標志著腐敗動力的形成,而自我的扭曲則意味著自律的減弱甚至喪失,腐敗心理由此產生。
腐敗心理要外化為腐敗行為需要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方面,實施腐敗的客觀條件,如主動尋租所需的“市場”,“被動”受賄所需的行賄等;另一方面,實施腐敗的僥幸心理,如“收禮不是受賄”“肥私沒有損公”“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會有事”等。持續加大對腐敗分子的懲治力度,雖然既具有威懾腐敗心理、加劇腐敗分子動機斗爭、遏制腐敗心理外化的作用,又能夠一定程度上產生凈化腐敗發生所需的客觀環境的效果,但作為治標措施的“打擊”并不能從根本上根除腐敗產生的條件,消除腐敗心理外化所必需的僥幸心理。為此,我們不能期待反腐高壓讓所有腐敗分子收手并收心。

腐敗心理的發展與變化
腐敗心理形成以后通常會朝著三個方向發展。
一是因外化得不到及時查處而不斷強化。殺人、放火等刑事犯罪雖然也有在一定時期內持續犯罪的,但大多數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會因犯罪目的的實現而衰退。與此不同,除非及時被查處,貪污、受賄等腐敗行為很少是一次性的,大多是長時間地實施多次犯罪。一次成功的腐敗行為會迅速成為再次腐敗的借口或僥幸心理,所以腐敗心理一旦外化為腐敗行為,若不能被及時查處就會被強化,腐敗行為就會不斷升級。
二是因沒有外化的條件而減弱甚至消退。腐敗心理產生以后,如果實施腐敗的條件不具備,那么,腐敗心理就會逐漸弱化甚至消除。我們所說的“不能犯”,并不是說不存在有貪腐之心的官員,而是他們的腐敗心理缺乏外化為腐敗行為的條件。
三是因“理性”考量下的風險升高而受到遏制。腐敗心理形成以后,如果查處腐敗力度加大,或產生腐敗的制度漏洞被堵塞等,潛在的腐敗分子會因腐敗難度加大,風險升高而“理性”選擇暫時放棄。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也會促使處于腐敗邊緣的官員“收心”。十八大以來的強力反腐敗,可以說挽救了一批本處于腐敗邊緣的官員。
不收斂、不收手的腐敗絕大多數屬于存量腐敗分子所為。那么,他們為什么敢于頂風作案呢?從心理的角度分析原因,主要有兩種解釋。
一種是腐敗“自動化”的表現。賄賂是當前最突出的腐敗,而官員的受賄通常會經歷“被動”“主動”和“自動”三個階段。當行賄人看上了官員手中的權力,就會千方百計拉關系、套近乎,并以“小恩小惠”與官員建立感情和信任關系,此時,官員處于被拉攏階段,仍保持著警惕,只是“被動”參加請吃或拿他人數額并不大的好處。經歷被腐蝕過程,官員因長期享受高檔的免費消費,或與交往的老板比錢,個人的欲望早已經出現膨脹,所以接著而來的是受腐蝕官員“主動”以公權力為他人謀利益,并心安理得地拿好處。此時的腐敗官員雖然在每次腐敗時仍會進行激烈的思想斗爭,但過去成功的經驗已經讓他覺得沒有那么可怕。當腐敗反復實施而長期沒有被發現,不僅腐敗分子膽子越來越大,而且在腐敗分子周圍會形成一種不斷強化其腐敗心理的“氛圍”。隨著腐敗分子外在監督的徹底消失,內在防御機制的完全喪失,其腐敗也就進入了忘乎所以的“自動”階段。官員的腐敗一旦進入“自動”階段,外人認為的“頂風”作案,對他來說如同每天要重復吃飯一樣,沒有感覺到什么異常。正所謂上帝要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而瘋狂之人怎么能夠預知自己滅亡呢?
另一種則是僥幸心理的作用。僥幸心理又稱為冒險心理,是腐敗分子在面臨是否腐敗抉擇時,說服自己“腐敗沒事”的理由或借口。這種理由未必真的成立,但卻可以消解一個人長期建立起來的道德和法律防線。腐敗可以帶來利益,但同樣可能面臨受到懲罰的風險,因此,尚處于“被動”和“主動”階段的腐敗分子,在實施腐敗行為前仍會進行以利弊的衡量為內容的思想斗爭。引起腐敗行為的僥幸心理可以分為經驗性、關系性、技術性、暗示性、認知性等眾多類型,并有無數的表現形式。隨著反腐力度的加大,有些僥幸心理雖然逐漸減弱甚至消除,但腐敗行為的發生只要有一個自認為合理的理由或借口,就足以讓他冒險選擇腐敗?,F階段,腐敗仍可能給腐敗分子帶來巨大利益,仍足以讓有的人哪怕冒殺頭的危險去嘗試。而當前社會仍存在的諸如“笑貧不笑貪”“辦事找關系”等病態心理,也有力地支撐著腐敗的僥幸心理。
腐敗心理的遏制與消除
不收斂、不收手關鍵是不收心,所以,要有效遏制“頂風作案”,重點要在促使腐敗分子收心上下功夫。
一要反復抓,抓反復,進一步降低腐敗黑數。反腐的威懾效應不在于懲罰的嚴厲性,而在于懲罰的不可避免性。隨著反腐新常態的形成,腐敗分子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恐懼。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們堅持有貪必肅,有腐必查,懲治腐敗不收手,不收心,那么,隨著腐敗黑數的進一步降低,懲罰的威懾效應就會持續增強和擴大,“反腐如同隔墻扔磚砸到誰就是誰”的腐敗說辭就會不攻自破,“頂風”作案者也就會收斂、收手并最終收心。
二要明底線、亮紅線,破除腐敗官員的腐敗“場”效應。從腐敗心理的形成到外化,從被動、主動到自動,任何腐敗的發生雖然主要是行賄者與受賄者之間,或腐敗小圈子內消極人際互動的結果,但這種消極互動不僅離不開不良的官場風氣,而且會進一步敗壞所在單位甚至系統的官場風氣。為此,反腐敗既要讓腐敗官員付出代價,又要在其所在單位甚至系統肅清“流毒”,還要以反腐敗為契機,明確當官做人的底線和用權的紅線,在單位內部營造風清氣正的官場風氣。
三要重修身,樹信念,破除導致腐敗的病態心理。物質與精神對于一個人來說,如同鳥之兩翼,缺少了精神就飛不高,飛不遠。是人,皆有欲望,一個人的理想信念或者信仰起著平衡欲望的作用。腐敗官員之所以經不起誘惑,出現欲望惡性膨脹的病態心理,就在于理想信念的喪失。為此,做人要先修身,當官必須要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從反腐新常態的形成到“黨紀嚴于國法”的思想的提出,再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開展,是黨中央為遏制并最終消除某些腐敗心理進行的最好布局。
(感謝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檢察院、南京大學法學院對本欄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