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品的質量越好,越能受到消費者的信賴和歡迎。企業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問題上,除了要把握好“質量度”外,更重要的是如何使提高產品質量與降低產品成本有效地結合起來。
關鍵詞:質量成本;費用;分析
質量成本的概念是由美國質量專家A.V.菲根堡姆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他將企業中質量預防和鑒定成本費用與產品質量不符合企業自身和顧客要求所造成的損失一并考慮,形成質量報告,為企業高層管理者了解質量問題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進行質量管理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此后人們充分認識了降低質量成本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巨大潛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質量成本管理在企業經營戰略中的重要性。
由于產品程度越高,說明產品的質量越好,越能受到消費者的信賴和歡迎。可是,一般來說提高產品的質量勢必增加某些費用支出,而在一定時期內,市場能夠接受價格的前提下,企業的效益必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若提高產品的售價,其銷售量又將受到影響。因此,企業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問題上,除了要把握好“質量度”外,更重要的是如何使提高產品質量與降低產品成本有效地結合起來。
一、概念及由來
產品的質量成本是指企業為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而支出的一切費用,以及因未達到質量標準而發生的一切損失,它包括預防費用、鑒定費用、內部損失和外部損失。
質量成本是指企業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而支出的一切費用,以及因未達到產品質量標準,不能滿足用戶和消費者需要而產生的一切損失。質量成本一般包括:為確保與要求一致而作的所有工作叫做一致成本,以及由于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全部工作叫做不一致成本,這些工作引起的成本主要包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其中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屬于一致成本,而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又統稱為故障成本,屬于不一致成本。
質量成本的概念是由美國質量專家A.V.菲根堡姆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他在擔任美國通用公司制造和質量經理期間,為降低劣質產品造成的損失,向公司最高管理層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報告體系,他將企業中質量預防和鑒定成本費用與產品質量不符合企業自身和顧客要求所造成的損失一并考慮,形成質量報告,為企業高層管理者了解質量問題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進行質量管理決策提供重要依據。這種“一并考慮”的“費用”和“損失”就被人們稱為質量成本,這一概念被迅速推廣到其他公司并廣泛應用,質量成本概念從此誕生。此后人們充分認識了降低質量成本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巨大潛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質量成本管理在企業經營戰略中的重要性。
二、質量成本的構成
1、預防費用:是用于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防止產品低于質量標準而發生的各種措施費用。包括新產品評審費用,質量計劃工作費用,工序控制費用,全員質量培訓費用,質量改革措施費用,質量審核費以及其他費用。
2、鑒定費用:是用于試驗和檢驗,以評定產品是否符合所規定的質量標準所支付的費用。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的檢驗費用.工序檢驗費,設備檢查費,產品檢驗費,檢測手段維護校驗費等。
3、內部損失:指企業生產的半成品和產成品在出廠前因質量缺陷發生的損失和修復費用。包括返工費用、復檢費用、廢品損失以及產品等級降低造成的損失等。
4、外部損失:指交貨后因產品不能滿足質量要求所造成的損失。包括保修費用.退貨損失、折價損失、責任賠償費、訴訟費等。
從質量成本的構成上看,第一、二類成本是可控制成本;三、四類成本是結果成本,這四部分構成了企業的質量總成本。一個企業質量總成本的高低,取決于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當企業產品質量差時,說明用于預防和鑒定上的開支較少,從而導致內、外部故障成本升高,質量總成本隨之升高;當企業產品質量大幅度提高時,說明用于預防費用上的開支大幅增加,雖導致內外部故障成本下降,但總質量成本仍比較高; 當企業產品質量有一定提高,用于預防上的成本雖有上升,但內部故障成本則相對下降,使質量總成本處于一個比較適當的水平。因此,烽..火獵頭專家認為科學的選擇一個既能滿足市場需要的質量產品,又能使企業總質量成本處于相對合理(較低)的范圍之內,是質量成本控制的最終目的。
三、質量成本的準備和分析
1、質量成本的科目設置:在正確理解質量成本的基本概念及構成的基礎上有必要進一步分析如何正確、合理的設置質量成本項目對質量成本的核算和分析。按照我國標準《質量成本管理導則》規定的質量成本科目是:一級科目:質量成本;二級科目: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外部損失;三級科目按照各企業具體情況進行設置。
2、質量成本的信息收集:由質量部門發起,并對企業質量管理的制定標準。由財務部或質量成本的管理部門制定質量成本的管理計劃和相應的表格。由其他各部門按照質量部和財務部(質量成本管理部門)的要求,進行相應的操作并提供相應的數據。最后財務部對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并對整理后的數據進行質量成本分析。
3、質量成本的分析:對質量成本水平分析要深入到質量成本構成的各要素中去,即從質量成本總額中各因素所占比重來分析質量成本構成及其變化。根據國內外成功的經驗,即質量管理成本占50%,損失成本占50%為宜。
對質量成本的分析有效益分析和趨勢分析兩種。
a)效益分析:質量成本效益分析就是通過分析質量成本與有關指標的關系,以便從一個側面大體反映質量經營的狀況及其對質量經濟效益的影響,借以說明企業進行質量成本核算和管理、開發質量成本的重要性。具體指標如下:
產值質量成本率=質量成本總額÷企業總產值×100%
銷售收入質量成本率=質量成本總額÷銷售收入總額×100%
銷售利潤質量成本率=質量成本總額÷銷售利潤總額×100%
產品成本質量成本率=質量成本總額÷產品成本總額×100%
質量成本利潤率=銷售利潤總額÷質量成本總額×100%
推行質量成本后故障成本降低率=(推行前故障成本-推行后故障成本)÷推行前故障成本×100%
推行質量成本后廢品損失降低率=(推行前廢品凈損失-推行后廢品凈損失)÷推行前廢品凈損失×100%
b)趨勢分析:質量成本本身并不能向管理部門提供足夠的資料,以使它與其經營成本同樣得到重視,因此必須通過一些基數與質量成本對比,從不同角度說明經營情況。這些基數有;工時基數、成本基數、銷售基數和單位基數。它們的計算公式如下:
工時基數=內部故障成本÷直接工時
成本技術=總損失成本÷制造成本
銷售技術=總質量成本÷凈銷售額
單位基數=試驗和檢驗費用÷產品數量
四、質量成本管理的改進
1、積極采取精益成本管理
把精益管理思想與成本管理思想相結合,形成了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精益成本管理。它以客戶價值增值為依據,從采購、設計、生產和服務上全方位控制企業供應鏈成本,以達到企業供應鏈成本最優,從而使企業獲得較強的競爭優勢。利用精益思想來進行質量成本的控制與管理,不僅有利于降低企業的日常運營成本,更有助于加強公司每位成員的節約意識,樹立企業內部的節約文化,消除低效率行為,減少小必要的浪費,使每一分錢的投入都獲得最大的回報,消除質量風險成本、減低內部損失與外部損失,即細節決定成本。
2、借鑒6Q管理理念,提高質量管理水平
6Q質量管理是采用科學的方法,從用戶的角度考慮質量問題,在經營的全過程追求“無缺陷勺貢量,以大大降低企業經營領域的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公司開展6a管理時,可以組建一個核心團隊,對現有過程進行過程定義、測量、分析、改進,控制,消除過程缺陷和無價值作業,從而提高質量和服務、降低成本、縮短運轉周期,達到客戶完全滿意,增強企業競爭力。具體地可以按照六個過程進行①選擇質量成本存在問題的變量(列出問題);②對問題進行分析(收集數據、做分析ICI、分析數據、分析成因);③提出影響問題的因素(靈敏度分析、比率分析);④對影響因素進行跟蹤(不良品生產工序、質量成本核算方法);⑤進行改善;⑥過程控制
總之,有效控制質量成本,是企業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徑。它不但反映了企業的技術水平,同時也是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綜合素質的體現。只有重視質量與成本的關系,增強質量成本意識,才能使企業在競爭中創造出最佳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 質量成本分析:http://baike.baidu.com/view/3098820.htm?fr=aladdin
[2].百度百科.質量成本: http://baike.baidu.com/view/635823.htm?fr=aladdin
[3].國家軍用標準GJB900B質量成本